歷史上的今天:高雄市政府拆除蔣中正銅像

0313

#隨處可見的蔣中正銅像

台灣過去在極權戒嚴黨國體制下,國民黨政府嚴密控制思想,動用國家機器壓制任何批評聲音,創造世界最長的白色恐怖時期,黨國體制更透過教育與文化機器,塑造強人崇拜。

1975 年蔣中正去世後,他被國民黨黨國機器無恥地將世界公認的獨裁者,塑造成「#人類救星」、「#世界偉人」等形象,甚至制定了《#塑建總統蔣公銅像注意事項》。

蔣中正銅像大量出現的時間點,是在 1975 年蔣中正去世到 1988 年蔣經國去世前,短短十多年間,銅像就像雨後春筍般接連冒出,全台各地出現約 4,500 座銅像,當時這些銅像就像現在便利商店一樣隨處可見。

#阿扁上台後推動轉型正義

1987 年解嚴後,社會運動蓬勃發展,社會上「#去威權化」、「#轉型正義」的聲音從未間斷,經過許多民主人士的前仆後繼下,1992 年刑法 100 條修正後,才去除以思想叛亂入罪。

即使所謂民主化之後,國家機器仍然在監控人民,1995 到 1996 年之間,才漸漸取消對人民在國內外的任意監控。

2000 年首度政黨輪替,結束了台灣長期的威權統治,開啟了民主時代的大門,但威權時代的遺毒仍然存在。民進黨籍總統陳水扁上任後,開始積極推動轉型正義,其中也包括「#去除威權象徵」。

例如,2002 年提出成立「#國家人權紀念館」、2006 年將「#中正國際機場」更名為「#臺灣桃園國際機場」,以及 2007 年將「#中正紀念堂」改為「#台灣民主紀念館」,以及移除廣場牌樓上的「#大中至正」改名為「#自由廣場」等。

#陳菊市府拆除蔣中正頭像

最值得一提的是,2006 年剛上任的高雄市市長陳菊,展現政治人物應有的擔當,推動轉型正義。2007 年高雄市府決議將「#高雄中正文化中心」改名為「#高雄文化中心」,並拆除聳立在文化中心內的大尊蔣中正銅像。

2007 年 3 月 13 日開始動工,過程中工作人員將蔣中正銅像切割成約 80 多塊,分批包裹裝箱,然後運往位於桃園大溪的慈湖紀念雕塑公園。過程中,自然不乏受到威權遺緒的陳抗民眾或是國民黨在地動員,到場表達反對拆除的訴求。

時任國民黨議員童燕珍也前往現場呼籲「拚經濟,不要拚銅像」,試圖轉移焦點;也有中山大學教授簡錦松則穿著中山裝到場跪拜,荒唐不已。同時,現場有更多支持轉型正義的民眾與本土社團到場支持,共同見證這個歷史性的一刻。

時任高雄市新聞處長蕭裕正,接受採訪時提到:「此次拆除過程強勢手法,主要目的就是不讓此歷史傷口,再度成為政治或族群操弄話題,也終結二二八受難家屬心中悲痛。」

台灣南社、台灣教授協會等數十個台灣本土社團及李筱峰、蔡丁貴教授等九十九人,隨後也發表聯合聲明「肯定並全力支持陳菊市長將高雄文化中心正名、拆卸蔣介石銅像的歷史性義行。」

#威權象徵遺毒仍未移除

1949 年中華民國遷佔到台灣時,將許多路名移植中國城市名稱、節日也與黨國意識形態結合,甚至多所學校以及多處中正公園的設立,皆以中正為名。以所謂紀念、緬懷蔣中正之名,在空間上鞏固極權統治的手段,架空了建築物、場所命名的在地脈絡。

放眼全球,除了專制極權的獨裁國家外,幾乎沒有一個民主國家會在民主化之後,繼續紀念獨裁者,更不會無視大量獨裁者銅像對創傷土地所造成的歷史傷害。例如,台灣的好朋友立陶宛,邁向民主化後,就迅速去除一切威權象徵,推倒到處林立的史達林和列寧雕像。

反觀台灣,僅管歷經多次轉型正義,並於 2017 年通過《#促進轉型正義條例》,但轉型正義的進程還是十分緩慢。除了沒追究加害者,時至今日,許多台灣校園、公園與路名等,仍都保留著過去威權象徵的遺毒,甚至在首都台北還有獨裁者紀念堂的存在。

有些人將「去除威權化」和「轉型正義」試圖醜化並製造對立。然而,實際上,這兩者的目的都是為了清理歷史的共業,彰顯公平正義,並化解長期以來的對立,而非簡化為改朝換代的政治追殺與割裂社會。

無視威權象徵的存在,淡化名稱所代表的意義,沒有轉型正義才繼續割裂整個社會;而這些的獨裁者銅像存在,難道不正在凝視並訕笑著我們對威權過去處理的膽怯與無能?

📝編纂:吳聲賢(新台灣和平基金會專員)

#歷史上的今天 #3月13日
#蔣中正 #蔣介石 #臭頭仔
#國民黨 #黨國 #白色恐怖

本篇發表於 歷史上的今天。將永久鏈結加入書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