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基金會

「財團法人台灣和平基金會」創立於1997年,曾負責經營台北市228紀念館,發放鄭南榕研究獎學金,並設有和平研究中心,從事國際和平研究。

2014年基金會報請主管機關核可,修改章程並更改名稱為「財團法人新台灣和平基金會 (New Taiwan Peace Foundation)」。現任董事長為辜寬敏先生。

本會為跨黨派之慈善與關懷公共政策之基金會 (independent, non-partisan and non-profit organization) ,其宗旨誠如新訂章程第二條所述:本會以宣揚和平福祉理念、促進社會和諧為宗旨,依有關法令辦理下列業務:

(一)宣揚和平理念並推動相關教育、文化、學術等活動。

(二)促進社會和諧發展之相關教育、研究與贊助。

(三)發放獎助學金、扶助弱勢學生及家庭之學習與教育等相關業務。

(四)其他有關業務。

秉承取諸社會用諸社會的理念,本會亟思於社會救助、教育與文化上為這塊土地盡棉薄之力,爰分設社會、教育與文化三組。

社會組:台灣社會福利工作的推動,因應不同時期社會狀況的需求、發展出多元的服務模式。而現階段我們正面臨的議題有:產業轉型帶來就業型態與機會的轉變、人口高齡化與少子女化所帶來的世代正義議題、家庭型態趨於多元與貧富差距擴大等。社會組擬在社會救助、家庭福利及社區發展等社福領域,與各地公私部門合作,期待將資源挹注在需要的角落、讓所有台灣人民有平等的發展機會,以實踐公平正義的社會。目前社會組推動工作方向為:一、社會救助:在法定弱勢人口資格認定下,針對特定區域、或特定對象予以進一步的資源提供。二、家庭福利:支持兒童、青少年、婦女、老人、身心障礙者等人口群福利服務工作。三、社區發展:協力、支援台灣在地社區組織發展,營造積極參與的公民社會。

教育組:窺諸目前國內的教育亂象,最為嚴重及矛盾者,莫過於大學生面臨「畢業即失業」的壓力,而產業界卻苦於找不到適用人力的「人才荒」。台灣當前「就業市場結構性失衡」的處境並非一日之寒,「文憑掛帥」、「名校迷思」與「產學斷鏈」…等現象,其後乃是傳統的「士大夫文化」及「科舉文化」價值觀作祟所致。緣此,本會教育組以「重建技職體系」為短期的目標,透過提供誘導措施,鼓勵學生選讀技職學校,補助技職學校提升教學設施計畫,協助加強產學合作,強化技職學生競爭力。期盼能透過技職體系與產業界「學用一體」的完成,再藉此達到中程的目標 ── 改變國人在「士大夫/科舉文化」思維下所衍生的錯誤教育觀。最終目標則是引介國內外教育理念與思潮,與所有關注教育議題的家長及人士共同思索教育的本質,以及兼顧應然面與實然面的情況下,勾勒台灣教育應該呈現的圖像。

文化組:「文化」的語源指的是靈魂的耕耘或「cultura animi」,不同地區的人們從土地開始,在其上適應、安身立命,形成相異的生活態度與價值觀。台灣人民因為殖民歷史因素,造就了多元卻又模糊、拼湊的文化意識,加上長期以來汲汲營營追求經濟生活,逐漸遺忘了自己的生命價值。事實上,人類無法只在經濟中找到幸福。經濟或許能讓人「存活」,但「生活」肯定需要文化的滋養才能豐富。時代在變,我們應當不斷地自我反省,自我培養出成熟的文化,否則台灣終究會淪為無趣的國度而被世界遺忘。成熟的文化是一面鏡子,在建立自我後,透過映照、比較、反省,進而重塑自我,這就是進步的來源,這就是文明。文化組期待能透過各式的文化活動,讓台灣人民從日常生活中了解自己,了解世界,健康地面對被扭曲與撕裂的過去,一步一步地回歸「生於斯土,長於斯土」的文化原點,在自己的土地與生活中重新建立不卑不亢的主體意識,進而重塑與外界和諧共生的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