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今天:台獨運動先驅王育德逝世​

220909

王育德(1924年1月30日-1985年9月9日),出生於日本殖民時期臺南府城本町(今台南市民權路),父親王汝禎為當地富商。王育德與哥哥王育霖兩兄弟,年幼時在父親的堅持之下,接受漢學私塾教育;長大後兄弟兩人先後考入臺北高等學校,接著又尋當時台灣菁英學子的升學腳步,遠赴日本深造。

1943年,王育德錄取「東京帝國大學文學部支那文學科」,展開留學生活。隨著二次大戰進入尾聲,日本國內局勢嚴峻,王育德與父親、哥哥商議後,中斷學業返回台灣。

戰後國民黨強制接收台灣,身處變動中的大時代環境,王育德受畫家廖繼春先生邀請,在台南一中擔任教職,閒暇之餘,投入台語話劇劇本撰寫。看似平靜的教書及創作生活,不久後就遭逢巨變。

#政治迫害流亡海外

王育德的兄長,台灣第一位在日本擔任檢察官的法律人才──王育霖先生,戰後於新竹地方法院擔任檢察官。剛正不阿,堅守法紀的王育霖,因偵辦國民黨官員盜賣公有物資,竟在二二八事件時,慘遭國民黨報復,被強行擄走後祕密殺害。

國民黨血腥鎮壓台灣各地人民起義,更以「清鄉」為由,屠殺本省籍仕紳、知識菁英。王育德收到兄長遇害的消息後,先是逃亡至香港,於1949年轉赴日本,重回東京大學完成學業。

經此一別,王育德從此未再回到故鄉台灣。

#創辦台灣青年雜誌

國民黨政權殘酷鎮壓異己,但是逃亡至海外的台灣人,對故鄉故土的情感深懷心中,永不忘記。避居日本的王育德,在1950年代參與廖文毅在日本發起的第一波海外台獨運動,但是出於路線策略看法上的不同,王育德不久後就淡出廖文毅所主導的「台灣共和國臨時政府」。

1960年,王育德與黃昭堂、廖建龍等人共同創辦「台灣青年社」,發行日文雙月刊《台灣青年》,從事台灣獨立運動宣傳。以年輕留學生、知識青年為主力的「台灣青年社」,有別於廖文毅的政治路線,主張透過學術及論述激發台灣意識,爭取台灣人民的認同與支持,創立不久後,許世楷、張國興、周英明、金美齡、林啟旭、侯榮邦等當時在日本東京的台灣留學生,也加入《台灣青年》編輯撰稿工作。

1964年,王育德出版以日文撰寫的《台湾:苦悶するその歴史》,這本通俗性質的台灣史書籍,成為當時留學生的台獨意識啓蒙書。

由王育德發起創立的「台灣青年社」,成為新世代投入海外台獨運動的起點,更在廖文毅領導的「台灣共和國臨時政府」被國民黨政權滲透、瓦解之後,承接起旅日台獨運動的重責大任,於1966年9月改組為「台灣青年獨立聯盟」,是戰後第二波海外台獨運動的發源地之一。

#畢身投入台灣文史研究

王育德於1969年取得東京大學文學博士,後來任教於明治大學。約莫從這個時起開始,王育德全力投入學術研究,專攻台語文、台灣史及台灣文學研究。1975年,王育德參加「臺灣人原日本兵補償問題思考會」,爭取台籍日本兵補償。

雖然王育德發表的論文、專著在日本及台灣留學生中享譽盛名,但是因為國民黨政權的查禁,直到1999年,才由前衛出版社翻譯、編輯後,出版《王育德全集》。

王育德與其兄長王育霖,歷經國民黨政治迫害,兄弟兩人一死一流亡。王育德懷抱著對故鄉台灣的熱愛,投入學術及論述領域,以知識及文字的力量,啟發數個世代留學生的台灣意識,感動、號召年輕人投入台獨運動。終其一生,王育德教授以漫長、緩慢,但是影響深遠的方式,走出自己的台獨運動之路。

#1985年9月9日 #王育德 #台灣青年

本篇發表於 歷史上的今天。將永久鏈結加入書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