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今天:台北大空襲

220531

「阮阿公空襲的時/早就已經跋落山跤/阮阿媽的豬牢/予怹燒甲臭火焦/阮阿爸上班的糖廠/去予掃甲一空一隙/做田的/攏嘛走去覕佇樹仔跤」伍佰《空襲警報》的一段歌詞,勾勒出台灣歷史上首見的敵機空襲事件,是二戰期間確實存在,卻鮮為人知的灰暗故事。

1945年5月31日,台北遭到盟軍美國第五航空隊超過一百架次的轟炸機空襲。福爾摩沙的天空上,巨鳥般的機影,投下一顆顆燃燒的恐懼,當晚台北死傷超過三千人、上萬人流離失所……然而,對台灣進行轟炸的究竟是美國、日本,還是中華民國?直到現在仍有許多台灣人對這段過往處在一知半解的狀態。

推出桌遊《台北大空襲》的迷走工作坊,曾在西門町進行隨機街訪,在40位受訪者中,聽過台北大空襲的只有兩位。而答對誰發動台北大空襲的有八位,但其中又有四位承認是自己運氣好矇對,因此真正知道是誰發動的人只佔了受訪者的10%。

▌台灣於二戰期間面臨戰略轟炸

自從飛機發明之後,便很快被運用到戰爭之中,第二次世界大戰(World War II)期間,制空權為交戰各方非常重視的問題,空襲和反空襲成為作戰的核心。都市受到轟炸,受到損害的不再只是軍人,在各國積極發展空中武力的年代,全體國民皆被捲入戰火當中。

1937年7月中日戰爭開始之後,日本領土中最先受到「敵機」空襲的地方就是台灣,時間在1938年2月23日,而「敵機」就是中華民國的飛機。當時中國飛機轟炸的地點是台北松山和新竹兩地,炸彈投完後即行飛走,死者9人,受傷者29人。這一次的轟炸部隊是由中國與蘇聯的飛行員混合編成,1937年後即有蘇聯飛行員加入,以支援空中戰力居於劣勢的中國空軍。

太平洋戰爭期間(1941年12月8日-1945年9月2日),台灣是日本的領土,也是日軍南進的重要基地,因此成為美軍攻擊的目標,雖然美軍最後取消登陸台灣的計畫,仍以航空部隊對台灣發動空襲。日本軍方在教育民眾識別敵人飛機的機型與標識時,總會把機翼、機尾塗有「青天白日」徽的中華民國「重慶機」,與美國、英國飛機列為「敵機」,教導民眾認識。

▌美軍空襲台灣

美軍飛機首次大規模空襲日本統治下的台灣地區,發生於1943(昭和18)年11月25日,當天美國陸軍第14航空隊(14th Air Force)出動B-25中型轟炸機,在P-38及P-51戰鬥機的掩護下轟炸新竹飛行場。此後直到1944(昭和19)年8月底為止,第14航空隊對台灣僅發動過幾次零星的空襲,這些由B-24重型轟炸機執行的任務多在夜間進行。

1944年10月中,美軍為了登陸菲律賓的雷伊泰島(Leyte),所以由海軍第38特遣艦隊(Task Force 38)的航空母艦出動大批艦載機攻擊台灣各地的飛行場、飛機、港口、船舶,陸軍第20航空隊(20th Air Force)也在這段時間配合海軍的攻勢,出動B-29極重型轟炸機空襲台灣,以阻絕日軍從台灣增援菲律賓。美軍這一波的對台空襲行動為期大約一週,之後又暫時恢復平靜。

1945(昭和20)年1月3日,美國海軍第38特遣艦隊為了支援數日後美軍登陸菲律賓仁牙因灣(Lingayen Gulf)的行動,再次派出大批艦載機空襲台灣,陸軍第20航空隊也再度出動B-29,轟炸台灣的港口與飛行場。除此之外,美國陸軍第5航空隊(5th Air Force)從1月中旬開始在夜間對台灣進行騷擾轟炸,並在下旬展開大規模日間轟炸。

自此,第5航空隊成為空襲台灣的主力,幾乎每天都從菲律賓的基地,不分晝夜派出飛機空襲台灣,直到7月下旬移防到沖繩,才暫停對台空襲行動。隨著空襲警報聲響起,迅速就近躲入防空壕或任何可用的掩蔽物匍匐避難,是當時台灣地區民眾的家常便飯,「躲空襲」也就化為許多老一輩台灣民眾的共同記憶。

▌台北大空襲

其中,1945年5月31日發生的台北大空襲,為二戰期間台灣城市所遭受最嚴重的空襲。美軍第5航空隊出動117架B-24重轟炸機對台北進行轟炸,以台北城內政府軍事、經濟活動頻繁地點為主要目標,投下合計高達3,800枚的各式炸彈,導致軍方與總督府的統治機能陷入半身不遂的狀態。

台灣總督府(今總統府)正面遭直接命中,至1948年才修復完成。台灣鐵道飯店、總督府圖書館、台灣電力株式會社、台灣軍司令部、台北帝大附屬醫院、台北車站、台灣銀行、台北公園、台灣高等法院也都遭到程度不一的毀損。

然而,不少平民住宅及設施也遭波及,蓬萊町天主堂(今聖母無原罪主教座堂)遭擊中幾近全毀,除此之外成淵中學、艋舺龍山寺、臺北第一女高(今北一女)、臺北一中(今建國中學)等學校、廟宇、戲院與不少鄰近主轟炸區域的民宅也普遍受到轟炸毀損。其中,艋舺龍山寺的正殿、左廊均被炸燬,置於寺中的黃土水雕塑作品《釋迦出山》原作也焚燬於這次大空襲。

▌躲空襲是老一輩台灣人的共同記憶

第5航空隊移防到沖繩後,美國陸軍第13航空隊(13th Air Force)在1945年8月初接下空襲台灣的任務,由第5轟炸大隊出動B-24轟炸殘存的飛行場與交通設施,直到日本在8月15日宣布投降為止。

空襲成為了當時台灣人對二戰印象最深刻的切身感受,根據吳新榮回憶,到戰爭末期,人們一聽到汽車聲便以為是敵機的聲音,慌忙走避。這種對空襲的恐懼是非常普遍的經驗,當年絕大部分的台灣人都有目睹過空襲,許多人更曾親身遭受攻擊,或者目擊轟炸過後屍橫遍地甚至屍塊高掛電線的慘狀,而空襲的威脅甚至成為提親的理由。

二戰空中轟炸所造成的破壞,在人員方面,台灣總督府公佈的官方資料為6100人死亡、435人失蹤、重傷3902人、輕傷5335人。而張建俅在《二次大戰臺灣遭受戰害之研究》文中,根據戰後的田野訪談,推測總督府的傷亡數字統計,應該比真實的傷亡要低。總督府統計全台因轟炸而全毀的房屋有29191棟,半毀的有17127棟,合計46318棟。工廠被炸毀202座。而在電力、供水、電信、交通方面也都蒙受了慘重的損失。

#歷史上的今天 #5月31日
#台北大空襲 #太平洋戰爭
#空襲警報 #總督府 #美軍

📝編纂:林志鴻(新台灣和平基金會專員)

本篇發表於 歷史上的今天。將永久鏈結加入書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