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年6月29日,由國民黨主導的「春風會報」校園情治工作,要求東吳大學解聘自由民主派學者黃爾璇,史稱「東吳大學政治系事件」。
經歷白色恐怖大清洗的台灣校園,在1970年初期發生「保釣運動」,後續演變為知識分子批判國民黨政權。同時期鄰近的南韓,國內學運風起雲湧,國民黨有鑑於此,防止學運發生,深入監控大學校園輿論走向,成為黨國體制對內思想監控的重要業務之一。
1970年代初期,黨、政、軍一家親,由國民黨青工會、社工會、知青黨部、救國團等黨組織,以及行政機關教育部、省教育廳、調查局、警政署,軍方單位警備總部及軍訓教官,共同成立全國性「#春風會報」,規劃並總管校園監控業務,結合教職員和調查局雇員,組建「#校園安定小組」積極在師生中佈建內線,監控並打擊校園中可能的威脅。
春風會報各單位在校園中布建監控體系,據促轉會調查指出,在1983年時,全國各大專院校內共有超過5千名執行監控的工作人員──俗稱「抓耙子」,監視、回報學校內師生言行動向。
時任東吳大學政治系副教授的黃爾璇,曾經擔任小學教師,取得博士學位後曾在政戰學校及多所大學擔任教職。當時東吳大學政治系還有另一位被嚴密監控的教師,曾經參與《自由中國》雜誌,與雷震、殷海光一起批判蔣介石獨裁統治的 #傅正 先生。
堅持學術良知的黃爾璇,被抓耙子密報上課時曾經教導自由主義、民主憲政等危及黨國統治正當性的課程內容,再加上當時東吳政治系學生自發性透過班刊、系刊發表對政治議題的看法,被情治單位評估為是台大之外,可能發生學運的大學。
東吳大學政治系及黃爾璇,因此在1980年代初期被春風會報列為重點監控對象。
1982年11月9日,東吳政治系學會舉辦課外教學,旁聽台北市議會黨外議員質詢,此事件後來演變為情治單位整肅東吳大學政治系導火線。事實上這場校外教學活動,黃爾璇教授並未實際參加,事後卻被情治人員誣陷由他帶隊。
約莫在這個時期,東吳大學校園內數次出現不明黑函、傳單,抹黑攻擊黃爾璇及政治系參與校園倡議行動的學生。此外,教育部官員、黨國側翼《疾風雜誌》,發動一連串在不同場合公開點名批判黃爾璇。
1983年黨政軍三位一體所組建的「春風會報」透過教育部施壓東吳大學,以政治系全面停招、廢系作為手段,逼迫東吳大學「處理」政治系自由民主派教師。最後校方與教育部妥協,以減班後師資需求減少為由,「不續聘」黃爾璇。
黃爾璇離開東吳大學後,還遭到國民黨政權持續追殺,施壓其他學校不得聘用黃爾璇任教。
東吳大學在台灣復校以來,歷任董事會、校長多半是與黨國關係密切人士,當時的校長 #端木愷 曾經擔任行政院秘書長,憑藉著過往經歷與人脈,多年來暗自保護傅正等進步學者。
若無黨國層峰授意,情治單位不會對東吳大學採取嚴厲手段。
春風會報對東吳大學下重手,令端木愷屈從就範解聘黃爾璇,無非反映出蔣經國在1979年美麗島事件後急於鞏固政權,加重力道肅清黨外異議人士,連黨國大老當校長的私立大學也是肅清對象。
黃爾璇被迫離開教職,遭學術界封殺,但是沒有放棄對於自由民主的追尋。
後來黃爾璇積極參與黨外運動,先後投入台灣人權促進會、台灣教授協會的創設工作。黃爾璇也是民進黨創黨10人秘密小組成員,擔任建黨委員會執行長及政策組召集人,並且在民進黨成立後擔任秘書長、不分區立委。
黃爾璇除了著述不斷之外,亦參與台灣獨立建國聯盟活動,也積極協助90年代台獨聯盟遷台工作,並擔任過台獨聯盟副主席。
2019年2月9日黃爾璇逝世。東吳大學學生會為紀念在戒嚴時期,勇敢帶領學生認識自由民主憲政的黃老師,正式去函促轉會,申請調查「東吳大學政治系事件」。
經促轉會調閱相關檔案,發現1983年「校園安定工作會報執行情形與成果報告」、1984年「大專院校安定狀況研析」、「校園安定工作會報執行情形與成果報告」等機密報告,皆把「協調東吳大學停聘黃爾璇」一案,列入重要工作成果。也因此留下黨政軍強制介入大學人事運作的正式紀錄。
東吳大學政治系事件顯現蔣經國獨裁統治的校園監控,並不限於台大、政大等國立大學;為了阻止大學生及知識分子參與倡議政治改革、參與黨外運動,以春風會報集結黨政軍多個單位嚴密監視台灣校園,為鞏固蔣家獨裁統治無所不用其極。
另一方面,從目前解密的檔案可以清楚發現,直到1980年代,教育部、法務部等公務機關仍然遵從黨意,依照國民黨指示,運用國家公權力政治迫害無辜人民。
即使台灣已經民主化三十多年,但是從未進行轉型正義的 #除垢 工作,這些配合黨國的公務人員,依然盤根錯節地深扎於行政官僚體系之中。
目前這些所謂服從上級指示而迫害無辜的人,不僅沒有被追究,在本土政權二次完全執政下,有關當年規畫、參與、執行校園監控的黨政軍人員,以及校園監控的運作執行過程,至今依然未被公開揭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