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今天:八田與一逝世日──改變臺灣的土木工程技師

230508
八田與一(はった よいち),來自日本石川縣的土木工程師,1910 年來到臺灣,擔任臺灣總督府土木部工務課技手。因為他,嘉南大圳與臺灣多處農地的灌溉問題得以解決,嘉南平原的稻穗也才得以飽滿低垂。他的水圳設計,改變了臺灣的農業、生態、土木工程,甚至是社會人文景觀。

▍從日本來的優秀土木技師,到臺灣協助水利工程開發

出身日本石川縣河北郡今町村(今金澤市今町)的農家,八田與一是家中第五個兒子。大學就讀東京帝國大學工學部土木工學科,在那裡,他遇到了影響他一生的老師,在日本有「港灣工學之父」美名的廣井勇(ひろい いさみ)。他也聽聞土木技師青山士(あおやま あきら)作為巴拿馬運河工程中唯一一個日本籍調查員,帶領調查團隊的事蹟。

在這兩位前輩影響之下,當 1910 年剛畢業的八田與一,看到日本總督府正在招聘技術人員前往臺灣開發,他毅然決然前往。

來到臺灣四年後,八田與一晉升技師。他先前針對打狗港周圍的積水提出解決方案,雖然因為預算過高而並未被採納,但是其解決問題的決心與執行力,使其受到上司山形要助的賞識。

山形要助將兩個任務交辦給八田與一:首先,尋找水力發電的來源;再來,勘查急水溪(即濁水溪)是否能興建灌溉水壩。於是,八田與一帶領部下前往傳染病盛行的山區進行調查,也開啟了建造嘉南大圳的龐大工程。


▍亞洲最大、世界第三規模工程,逾十年完工

臺灣是個小而多山的島國。島嶼狹長,河短、坡陡、流急,南北縱貫的山脈成了河流、溪流的分水嶺,又因山脈偏倚島嶼東測,因此西部河流較長,較易沖積形成平原。像嘉南平原這種廣袤又易耕的平原,實屬難得。

然而,嘉南平原雖然擁有平坦的地形、日照時間長的氣候,但是由於夏雨冬乾、加上灌溉條件不佳,因此被賦予了「看天田」的名字 —— 亦即,豐收與否,必須看老天爺是否降下甘霖。

這樣的狀況,讓嘉南平原成為臺灣總督府首要興建水利工程的地區。當時奉行「農業臺灣,工業日本」的政綱,因此臺灣總督府頒佈「臺灣公共埤圳規則」,將原本嘉南平原各自獨立、私人擁有的埤圳系統,整合為系統,並且把水租徵收、水利紛爭、區域認定等工作,統整為行政官廳的業務,為後續嘉南大圳興建工程奠定基礎。

八田與一被託付調查建造工程的可能性,經過實地勘查與文獻研究後,八田與一發現,官田溪流域上游,留有荷蘭與清帝國在臺時期所建造的小型水利工程遺跡,因此是建造大型蓄水池的理想地點。

1917 年,八田與一向臺灣總督府正式提出「官佃溪埤圳計畫」。因為預算緣故,本來這個計畫在日本內閣會議討論時,遭大藏省(當時日本最高財政機關)駁回;但是隔年日本爆發「米騷動」事件,日本的米價暴漲,引發通貨膨脹與消費品、房價攀升,導致民眾、政府之間爆發衝突。因此,在急需稻米進口的狀況下,總督府終於答應,在自籌部分財源的前提下,「官佃溪埤圳計畫」得以動工。

1920 年,嘉南大圳的設計與規劃完成,正式開工。嘉南大圳將在官田溪上游興建「烏山頭水庫」,並以烏山頭水庫和濁水溪為水源,將河水引進水庫。濁水溪溪水含沙量高、自曾文溪引水、建設濁水水力發電所、建設引水隧道、使用少見的「半水利填充法」等等,八田與一遇到困難,皆一一克服。

十年後,這個當時亞洲規模最大、世界第三大,同時也是技術第一的灌溉土木工程,在 1930 年 04 月 01 日竣工,其灌溉區域橫跨今臺南市、嘉義市、嘉義縣、雲林縣等,因為嘉南大圳,嘉南平原得以豐產稻米,並種植蓬萊米,從百年前庇蔭臺灣直到今日。


▍看天田不再看天,嘉南平原稻粟餵養代代臺灣人

嘉南大圳工程結束後,八田與一遷回臺北擔任臺灣總督府技師,並出任土木課水利股股長,勘查臺灣各地的河流,持續發展水利灌溉設施。他的才華與作品,從此改變了這塊土地。

而嘉南大圳,也確確實實地改按了嘉南平原的土地利用狀況,增加了水田面積,改善土壤質地,增加稻米收穫量,並形成農業聚落與社群,對臺灣經濟發展、生態與社會之形成,有著無法丈量的引響。

1941 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太平洋戰線展開,日本總督府執行南進政策,廣邀各大優秀技師前往南洋調查,八田與一也因此搭乘上了 1942 年 05 月 08 日啟程的大洋丸郵輪,前往菲律賓進行棉作灌溉設施調查,但是郵輪途中被美軍的魚雷擊沉,八田與一因此葬身長崎縣五島外島海域。其妻米村外代樹,也在悲憤之中,投身烏山頭水庫。八田與一與外代樹的墓園,也位於烏山頭水庫堤堰北方。


#歷史上的今天 #八田與一 #嘉南大圳 #烏山頭水庫 #嘉南平原

📝編纂:陳思妤(新台灣和平基金會專員)

本篇發表於 歷史上的今天。將永久鏈結加入書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