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今天:民進黨通過台灣前途決議文

220508
1999年5月8日,民進黨召開第8屆全國黨員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通過《台灣前途決議文》,宣示台灣民主化後經歷1992年國會改選、1996年總統直選,已成為事實上的民主獨立國家。

#制定台獨黨綱

1986年9月28日,民進黨於圓山飯店創黨,同年11月10日第一屆全國黨員代表大會通過黨章、黨綱。民進黨創立,源自於黨外人士串連集結,共同對抗蔣氏政權黨國一體的獨裁統治,對於台灣未來的發展、政治改革的方向,以及對於國家認同的看法,內部一直存有不同見解。

經歷幾次內部意見衝突以及創黨黨員出走之後,民進黨於1991年第五屆第一次全國黨員代表大會修正黨綱,增列第一條「建立主權獨立自主的台灣共和國」,主張以公民投票方式,推翻國民黨主導的中華民國五權憲法體制,制定屬於台灣的新憲法,建立台灣共和國,實現臺灣獨立的理念。

該次黨綱增修內容,一般稱之為民進黨的「#台獨黨綱」。

#走進體制內的妥協

民進黨創黨之後,一方面採取街頭倡議路線,發動社會運動訴求解除黨禁、報禁、終止戒嚴,廢除《動員戡亂臨時條款》,全面推動政治及社會制度改革;另一方面,民進黨也積極參與中央及地方民意代表、縣市長選舉,爭取出任公職的機會。

然而,主張修憲建國,列為黨綱第一條的民進黨,為爭取執政機會,積極參與「中華民國」中央民代及總統選舉,黨綱理想與現實政治的矛盾,屢次引發民進黨內部對於台獨路線的辯論與調整。

#參與總統大選的影響

台灣於1992年舉行首次立法委員、國大代表全面改選;1994年國民大會通過第三次修憲案,總統、副總統選舉改由全台公民直接投票選出。1996年,彭明敏在黨內初選中勝出,代表民進黨投入台灣民主化後首次總統選舉。

雖然該次大選由國民黨主席李登輝獲勝,但是參與總統大選的經驗,對於民進黨發展路線帶來深遠的影響。

由於修憲後,總統選舉採用全國單一選區相對多數決,為求勝選的最大可能性,政黨及其候選人的政見訴求,往往會朝意識形態光譜上,較多選民分布的位置靠攏,亦即政治學中著名的 #政黨向心競爭 及 #中位選民理論。

為了爭取多數選民選票支持,民進黨的台獨論述開始出現變化。

時任民進黨主席的施明德,在總統大選前,1995年9月召開國際記者會,宣稱台灣已經是主權獨立國家,民進黨執政既不必也不會宣布台灣獨立。

96年總統大選落敗後,民進黨內野百合學運成員周奕成、陳俊麟、段宜康、鍾佳濱、田欣等新生代黨員,提出「#台灣獨立運動的新世代綱領」,包含「台灣獨立不一定以『台灣』為國家的名稱」、「台灣獨立可以不在民主進步黨或台獨運動團體的手中達成」等主張。

1997年6月28日,許信良、陳水扁、彭明敏、李鴻禧等人,在台獨聯盟舉辦的「反中國併吞」大會中公開宣示,台灣完成總統直選,已經是一個主權國家。

民進黨內不同世代、不同派系成員,陸續提出對台獨路線的調整、妥協及修正意見。

#再次向中間靠攏

由於李登輝總統當選第九屆總統後,宣布不再參選連任,其指定的接班人連戰,形象惡劣廣受外界嘲諷,民間支持度低迷;接班人之爭更導致宋楚瑜出走,國民黨陷入分裂。

對於民進黨而言,期待已久,取得執政權的大好機會,終於出現了。

1999年5月8日,在積極爭取參選總統的陳水扁主導之下,民進黨第8屆全國黨員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通《#台灣前途決議文》,宣示:

「台灣是一主權獨立國家,其主權領域僅及於台澎金馬與其附屬島嶼,以及符合國際法規定之領海與鄰接水域。台灣,固然依目前憲法稱為中華民國,但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互不隸屬,任何有關獨立現狀的更動,都必須經由台灣全體住民以公民投票的方式決定。」

#從在野邁向執政

民進黨成立以來,出於內部成員對於國家發展見解不同的「路線之爭」,以及為了走進體制內,贏得選舉取得公職席位,爭取執政機會,多次調整、修改台獨論述。

《台灣前途決議文》通過之後,成為民進黨對於國家認同及台灣未來發展方向的「最大公約數」。外界普遍認為,民進黨藉由該決議文,重新調整台獨及國家認同論述,對於2000年陳水扁贏得總統大選,具有正面幫助。

然而,或許更重要的意義在於,《台灣前途決議文》的出現,象徵著民進黨走入體制內,逐漸從最初反對中華民國憲政體制、帶有革命性格的「在野黨」,轉變為接受並承認現狀的「執政黨」。

#歷史上的今天 #1999年5月8日 #新台灣和平基金會 #台獨 #黨綱 #決議文 #民主進步黨

本篇發表於 歷史上的今天。將永久鏈結加入書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