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今天:台灣文藝聯盟成立

220506
1934年5月6日,「台灣文藝聯盟」在台中小西湖咖啡館宣布成立,該聯盟為日治時期台灣民間藝文人士聯合團體,集結當時台灣各種政治立場及藝術理念的進步作家,許多路線或派別不同的新文學運動者都參與「台灣文藝聯盟」。

#抗日運動轉型 催生本土藝文發展

日本殖民統治台灣初期,以軍警武力強行鎮壓台灣各地組織性反抗行動,經歷抗日起義失敗後的台灣知識分子及地方仕紳,一部分轉為地下化,尋求與中國或日本反軍國主義的左翼團體合作;也有不少人選擇以其他較不容易引起官方注意的方式,成立「文藝團體」串連集結,藉由文藝性質的運動,為台灣未來發展尋找出路。

繼1931年蔣渭水、林獻堂等人所成立的台灣民眾黨,在日本殖民政府打壓後以失敗告終,台灣民間活力仍在。1932年,莊垂勝、葉榮鐘、賴和等台灣文學家成立「南音社」;林兌、王白淵、吳坤煌等旅日留學生及左翼人士發起「台灣文藝研究會」;1933年郭秋生、廖漢臣、朱點人等北部作家、詩人成立「台灣文藝協會」,本土藝文社團各自投入藝文雜誌出版工作,鼓勵及推動台灣本土文學及藝術發展。

在資源有限,而且飽受日本政府監控、打壓的情況下,各自為政的社團發展方式往往半途夭折,《南音》、《福爾摩沙》、《先發部隊》等雜誌,先後因資金不足及日本政府查禁而停刊。

#全台藝文人士大串聯

本土藝文運動面臨日益艱難的「大碰壁」處境,作家張深切、賴明弘,以及《南音》雜誌發行人張星建先生,在台中小西湖咖啡館宣布成立「台灣文藝聯盟」,串聯台灣各地文學及藝術領袖人士加入。包括賴和、楊逵等日治時期台灣重要文學家,都曾響應號召加入該聯盟。

「台灣文藝聯盟」,以張星建為編輯兼發行人、張深切為委員長,楊逵任日文編輯,賴和出任常務委員,集結資源發行《台灣文藝》月刊雜誌,接受漢文、日文、台灣話文投稿,內容包含文學評論、小說、戲曲、詩、隨筆、學術研究等。自1934年11月5日創刊起,橫跨1935年日本展現殖民成果的台灣博覽會,至1936年8月28日發行第3卷第7、8合刊,《台灣文藝》一共出版15期。

台灣文藝聯盟成立後,也在嘉義、埔里、佳里、東京等地成立聯盟支部,不定期舉辦藝文講座及展覽活動。難能可貴的是,它象徵在日本殖民高壓統治下,台灣本土意識與文化自覺的活力。

#催生台灣本土意識

然而,由於聯盟的組成,串連當時台灣不同政治立場及意識形態的藝文人士加入,成立運作不久後,楊逵便因政治理念不合而出走,另行創設發行《台灣新文學》,台灣文藝聯盟運作近兩年後即宣告解散。

雖然台灣文藝聯盟存在時間不長,但是作為為日治時期「參與人數最多」的藝文運動,聯盟所發行的《台灣文藝》月刊,也是「發行期數最多」的本土藝文雜誌。

聯盟內的理念不同,反而催生一種多元文化不可獲缺的自主性,不僅為台灣本地文學運動留下不可磨滅的歷史意義,更象徵台灣本土文學發展並未因日本殖民者打壓而中止,《台灣文藝》以台灣時空背景作為題材的文學書寫,而不是屈服在虛構且失根的日本殖民母國想像,進而提供了台灣政治運動受挫之餘,另一個維繫、催生「台灣人」意識的軟性途徑。

#歷史上的今天 #台灣文藝聯盟 #1934年5月6日

本篇發表於 歷史上的今天。將永久鏈結加入書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