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加讀書會等於參與叛亂集會?-涂炳榔

0327

涂炳榔,1929 年3 月 28 日生,嘉義朴子人,就讀台北師範學院期間,因參與讀書會閱讀左派書籍而遭到逮捕。1952 年 7 月 22 日,以「連續參加叛亂之集會」之罪名,判處 10 年有期徒刑。


#從小展現繪畫天份

涂炳榔為嘉義朴子當地望族,父親涂爐(1893年-1973年)是留日西醫,為台灣第一幢庭院式別墅型「#日新醫院」的院長。母親則是台南世家之女,因此家族在地方上頗具聲望。由於出生環境優渥,從小父母就對兒女教育格外重視。

就讀朴子國小時,涂炳榔因罹患傷寒而休學一年,在這期間,父親為他聘請知名畫家陳添祿,教授他鉛筆畫和水彩畫繪畫技巧,自幼就嶄露出繪畫天分,之後更參加許多比賽和全國繪畫大賽,屢獲殊榮。

#熱愛參與社團及課外活動

二戰後,涂炳榔進入嘉義中學就讀。國民黨戰後代表盟軍接收台灣後,顢頇腐化、刻意製造本外省差異,加上台灣物資被送往中國,物價飆漲、民怨四起,沒多久,在涂炳榔高三那年發生了 228 事件。

當時行政長官陳儀採取兩手策略,一面安撫二二八事件處理委員會的委員,另一方面,急電蔣介石派兵鎮壓,國民黨軍隊從高雄 ( 3/6 )、基隆 ( 3/8 ) 登陸台灣,展開所謂「#清鄉綏靖」的大屠殺行動。整個台灣社會動蕩不安,心繫故鄉的他決定回朴子,與當地學生共組學生隊,並擔任隊長一職,協助維持鎮上的治安。

1947 年 228 事件後,涂炳榔回到學校,有位外省籍老師認為他參與 228 事件應該開除,最後由校長出面,提出讓他轉學到台北建國中學。然而,由於遠離家鄉,父親不同意,最終只得作罷。

之後,涂炳榔休學在家,以同等學歷報考大學。1948 年,成功考取台灣師範學院美術系。在師範學院就讀期間,涂炳榔積極參與校內外活動,加入了台語戲劇社,並參與了多場表演,其中包括左派戲劇。

1949年,國民黨在中國國共內戰節節敗退,學潮不斷,蔣介石也於當年年初退位,時任台灣省政府主席陳誠擔心在中國學潮在台灣再現,下令特務進入校園,大肆搜捕國民黨眼中的「共黨職業學生」,發生 46 事件,涂炳榔因不在宿舍而暫時逃過一劫。

#因參與讀書會遭到逮補判刑

1951 年暑假,46 事件發生後,涂炳榔與幾位志同道合的同學,參加張璧坤組織的讀書會,閱讀左派書籍、討論當下社會時局以及未來青年的出路等相關議題。

然而,隨著 1951 年臺大學生陳元智被捕,他在自白書中承認了 1949 年曾參與同鄉張璧坤籌組的讀書會,使讀書會意外曝了光,涂炳榔也因此受到牽連,隨後在返回家鄉的途中遭到特務逮捕。

在嘉義拘留所待了一個禮拜後,他被轉送到台北的保安司令部關押逼供,之後被押往軍法處等待審判。1952 年 7 月 22 日,涂炳榔因「連續參加叛亂之集會」之罪名,判處 10 年有期徒刑。涂炳榔說道:「對社會不滿有牢騷,那是人之常情,但不知道付出的代價會這麼嚴重,最低消費也得關十年。」

被判刑後,他被關押在新店軍人監獄,由於具備美術專長,因此被獄方指派繪畫活動海報和宣傳廣告,在閒暇時,也幫忙製作賀卡。後來,他被轉到鐵工廠擔任外役,負責製圖工作,之後又被調到裁縫工廠工作。

因家境優渥,涂炳榔在獄中生活較寬裕,家人也會定期寄錢與食物用品給他,父母更是不畏風雨,從嘉義北上探望他 80 多次,他們帶來的無數封家書,充滿彼此的掛念和思念,陪伴他度過了漫長而枯燥的牢獄生活。

#重拾畫筆投入創作

1962 年 2 月 9 日,涂炳榔出獄結束長達 10 年的牢獄生活,重獲自由。出獄後,涂炳榔先在國中任教擔任美術老師,34 歲那年結婚,婚後搬到高雄。先在難友李天生經營的大榮鋼鐵廠任職,之後又轉任至大華企業服務。離開大華後,他應同窗好友楊英風之邀擔任監造,參與數個藝術景觀工程專案以及建造寺廟工程。

與好友合作多年後,涂炳榔決定重拾畫筆,成立「文山畫室」全心投入創作,開啟職業畫家生涯。除了花鳥畫,他之前接觸佛教藝術的經驗使他的工筆佛像畫更加獨具一格,成為國內知名畫家,多次舉辦個人特展。

此外,涂炳榔也積極出席人權活動,將許多當年入獄時的家書、送物單、照片等文物捐贈予人權博物館。這項舉動獲得了總統頒發的感謝狀,因為他知道這些經驗和相關文物將成為年輕一代探索台灣民主歷程的重要線索,並時刻提醒著世人「#歷史可以被原諒,但不能被遺忘」。

📝編纂:吳聲賢(新台灣和平基金會專員)

#白恐人物誌 #涂炳榔 #白色恐怖 #228事件 #46事件 #文山畫室

本篇發表於 519白色恐怖記憶日, 白色恐怖人物誌。將永久鏈結加入書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