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台會2024】解嚴前後的書寫有何不同:陳列《殘骸書》

日期|2024/03/28(四)19:00-21:00
講者|朱宥勳(小說家、文學評論家)
主題|解嚴前後的書寫有何不同
文本|陳列《殘骸書》
出處|陳列《殘骸書》(印刻文學)
報名|https://ntp.pse.is/240328_
地點|線上實體並行
線上 ► GoogleMeet
實體 ► 新台灣和平基金會(臺北市松江路266號3樓)
432773970_797841195704800_4087863118441792495_n—————————

我時而從肢解的過去裡撿起一片凌亂散置的蒙塵的殘骸,注視與觸撫,然後,又輕輕放下殘骸,那些心志的殘骸,肉身的殘骸,權力的殘骸,遺忘的殘骸,時間的殘骸……。[⋯⋯]

我告訴自己,不是要去回味過去的辛酸苦難,揭發所受的壓迫和屈辱,甚至也不是要去挖掘記憶,而是試圖發現或有的記憶是否有什麼意義,那些有關人的反抗、志氣、自由、尊嚴之類的東西。

——陳列《殘骸書》

—————————

散文作家陳列曾在 1972 年,因白色恐怖入獄,直到 1976 年才出獄。出獄後不久,他就以〈無怨〉獲得 1980 年時報文學獎散文首獎。這是戒嚴時期非常罕見的,直接描寫監獄經驗的作品。然而,畢竟當時仍未解嚴,〈無怨〉以非常高明的文學筆調,閃避了所有政治雷區。不明究理的讀者,完全不會看出那是一篇描寫「白色恐怖獄中經驗」的散文;唯有深知內情的讀者,才能看出字裡行間的苦澀,究竟緣何而發。

這正是威權時期的荒謬:作家的文學技巧不只是為了成就自己的藝術,更會成為「保命的技術」。

四十多年後,陳列出版了最新力作《殘骸書》。這一次,他用了一整本書,去回顧那個曾經必須迂迴、晦澀、濃縮成一篇散文的白色恐怖經驗。然而,隨著時間的沖刷,有些記憶被壓抑了,有些記憶自然淡忘了。解嚴雖然放開了政治束縛,但曾經的傷害並不因此就一筆勾消,甚至連「時差」本身就是一種傷害。

從而,陳列以審慎、甚至可說是有點猶豫的姿態寫下了《殘骸書》。他並不是採取「時過境遷,可以直說了」之敞亮姿態來描寫白色恐怖。在書裡,他反而時時暗示:現在能以文字打撈回來的,會不會是某種意義的「殘骸」?

在本月的「讀台會」裡,我們將導讀《殘骸書》,並與〈無怨〉的寫法來回對照,感受不同時空、不同書寫條件之下,文字所承載的歷史斷層。

▂▂▂▂▂▂ 讀台會2024▂▂▂▂▂▂
【從歷史走出來的人:白色恐怖散文選讀】

2024 年「讀台會」,以「從歷史走出來的人:白色恐怖散文選讀」為題,透過每月導讀作品,延伸閱讀相關著作。

前半年主要聚焦於文學界,透過不同立場、不同遭遇的受難者的視角,一起了解白色恐怖大致的輪廓。

後半年則延伸至各個族群,閱讀僑生、離島、原住民、外省族群等殊異經驗;甚至,我們也選了一本「官方觀點」的作品。

邀請您參加,新台灣和平基金會×朱宥勳老師,「讀台會2024」系列講座。

#讀台會2024 #朱宥勳 #白色恐怖 #新台灣和平基金會

本篇發表於 讀台會。將永久鏈結加入書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