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今天:台語片先驅-林摶秋導演逝世

0404

林摶秋先生(1920年10月6日-1998年4月4日),出生於日治時期新竹州桃園街(今桃園市桃園區),父親林添富在鶯歌創建「謙記商行(大豹炭鑛事務所)」,取得當時台灣北部數個礦場的經營權。林摶秋先生,自新竹中學畢業後,遠赴日本就讀於明治大學政治經濟科,父親原希望他學成後繼承家業。
#台灣劇場先驅

林摶秋在日本就學時接觸現代戲劇,開始投入劇本創作,加入以「新喜劇運動」聞名的新宿紅磨坊劇團,成為在東京第一位台灣出身的專業劇作家,後來更在日本最大電影公司「東寶影業」擔任副導,奠定他日後投入電影產業的專業基礎。

1943年林摶秋返台,與張文環、呂赫若等文學家、音樂家呂泉生、美術界的楊三郎、林玉山等本土派藝文人士,共同成立「厚生演劇研究會」。

#本土劇作挑戰官方尺度

林摶秋陸續發表多部戲劇,代表作《閹雞》改編自張文環的小說,因運用〈丟丟銅〉、〈六月田水〉等台灣民謠,舞台美術大幅運用台灣人文元素,劇情描寫台灣農村女性覺醒,在當時皇民化運動全面禁止母語的時代,引起台灣民間廣大迴響。

然而,深具台灣意識的舞台劇,最終引起日本殖民政府注意,《閹雞》遭官方禁止演出。

二次大戰後,國民黨政權強制接收台灣,台灣藝文界剛剛擺脫日本殖民皇民化桎梏,隨即陷入中國化的魔掌。象徵台灣新劇運動的「厚生演劇研究會」、「聖烽演劇研究會」及「人人演劇研究會」等團體被國民黨政府盯上,對台灣本地戲劇創作進行內容審查。

二二八事件爆發後,林摶秋先生眼見多位台灣本土創作者遭難,只好離開藝文界,返家履行對父親的承諾,接掌煤礦事業。

#為爭一口氣重燃電影夢

1950年代中期,台灣本地電影產業開始復甦。日本導演岩澤庸德導演來台拍攝《紅塵三女郎》期間,竟評價台灣電影業「比日本落後三十年」,此事在藝文界傳開後,深深刺激了林摶秋先生的電影人靈魂。

為了在台灣土地上拍攝講台語的台灣電影,林摶秋展開他的電影事業,首先創辦「玉峰影業公司」,接著仿效日本「寶塚製片廠」的建制,在鶯歌興建當時台灣最大、設備最先進的「湖山製片廠」。

往後數年間,林摶秋陸續推出電影代表作,包括《阿三哥出馬》、《嘆煙花》、《錯戀》、《五月十三傷心夜》等,皆為當時面向大眾的通俗電影「悲情臺語片」的標誌性作品。

隨著中華民國強制推廣「國語」、實施電檢制度等禁絕措施,台語電影迅速沒落,林摶秋最終在1971年結束電影事業,直到1990年代台灣民主化之後,重新回顧台灣電影發展史,「悲情臺語片」才得以獲得公正的評價。

林摶秋先生晚年受訪時曾表示:

我拍臺語片,純粹是為了要爭一口氣。

我就不信臺灣人在臺灣拍臺語片還不會讓臺語片興旺起來!

我只做臺語片,目的是為了做讓在田裡工作的阿公阿嬤也能聽得懂的電影。

#歷史上的今天 #林摶秋 #台語 #電影 #台語片 #4月4日

本篇發表於 歷史上的今天。將永久鏈結加入書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