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今天:林秋梧逝世紀念日

221010

林秋梧(1903年8月15日-1934年10月10日),台南人,法號證峰,為日本時代的台灣佛教僧侶,短暫32歲的生命,豐富璀璨,參加了台灣文化運動與抗日運動,其思想受到民族主義與無產階級革命的社會主義思潮影響,並藉此批判當時佛教的現象,被喻為「#解放佛學」。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台研所名譽教授李筱峰為其外甥孫。

▌考入台人最高學府

1903年,#林秋梧 出生於台南市,少年時期家境貧困,所幸有學校老師到家說服家人,才得以繼續升學。15歲時考入當時台人的最高學府「台灣總督府國語學校」,即後來改名的「台北師範學校」。

來到台北後,由於林秋梧對於日本的殖民統治感到不滿,於是他常常趁著課餘時間,與在大稻埕開設醫院的蔣渭水醫師往來。

▌加入台灣文化協會

1920年代,帝都東京與本島台灣的青年學生、知識分子,汲取了自由民權、民族自決等新思潮,透過仕紳支持,紛紛展開向帝國爭取台人權益的行動。

1920年10月17日,謝文達返台後的首場鄉土飛行表演,成了台灣主體意識發展的催化劑。當時開設大安醫院、文化公司的蔣渭水,在醫學校學弟李應章等人勸進之下,決定組織大團體,並邀請林獻堂出任總理,號召民眾加入。

1921年10月17日下午一點,台灣文化協會在台北大稻埕靜修女子學校禮堂舉辦創立大會,會員總數1032名,出席會員300餘人,以總督府醫學專門學校、師範學校、商公學校、工業學校學生佔多數。

文協成立後,身為師範學校的學生,林秋梧立即加入,隨後就被校方盯上。1922年的一次學潮事件,林秋梧被指控為學潮首腦之一,當時他距離畢業只剩一個月,卻遭勒令退學。

▌擔任美台團「辯士」

離開學校後,林秋梧前往中國,至廈門大學哲學系旁聽,並在附近的集美中學教書,因母親1925年生病過世,又返回台南。此時,台灣文化協會的演講活動正如火如荼展開,辦完母親後事後,林秋梧又立刻投入文協,在鄉間四處奔走。

文協的專務理事蔡培火,1925年前往東京購買了教育影片數十卷,和美國製的放映機一部,回台後成立「#美台團」,開始以巡迴放映電影的方式,推廣知識、啓迪民智。

美台團最初只有一隊,約半年後增加為兩隊,經常巡迴於農村小鄉鎮之間,影片內容有新知識之貢獻,對觀眾收費極微,美台團每有開映,則場場客滿座無虛席。

當時的電影還在默片階段,美台團會一邊放映電影,一邊由解說員負責補充影片內容,這樣的角色被稱為「辯士」。林秋梧、盧丙丁等人就是美台團裡赫赫有名的辯士。

▌台灣革命僧—解放佛學

1927年,文化協會分裂後,林秋梧與台南開元寺住持「得圓法師」結緣而出家,法號「證峰」。

隨後,林秋梧以開元寺派遣留學生的身分,赴日本東京駒澤大學深造,投入當時日本的禪學大師忽滑谷快天的門下。留學期間為了籌湊學費,每天僅吃兩餐,還要送報紙、送牛奶。在日期間他也開始寫作,在《台灣民報》、《南瀛佛教》等雜誌上發表評論。

1930年,林秋梧自駒澤大學畢業,回台後擔任南部臨濟宗佛教講習會講師,兼南瀛佛教會教師。

林秋梧雖然出家,卻依然入世、關懷社會。他參加「台灣民眾黨」及其外圍組織「台灣工友總聯盟」等團體,關切工農運動。曾台南地區發起了破除迷信的「反對普渡運動」,創立過《赤道報》並擔任總編輯兼發行人。

▌得結核病英年早逝

#李筱峰 教授表示,「證峰法師」林秋梧雖入禪門,但他並非僅是出世之徒,反而積極地從事佛教改革,掃除迷信,在1930年前後的台灣佛教界中,投下酵素,激起漣漪。

李筱峰教授形容,1934年10月10日,這一年的秋風吹得異常蕭瑟,挺拔的梧桐,竟飄滿一地的落葉。正值32歲黃金年華的林秋梧,在一場結核病中,匆匆走完他短暫卻多彩的一生。

#歷史上的今天 #10月10日

本篇發表於 歷史上的今天。將永久鏈結加入書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