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今天:王昶雄誕生日

429658508_784350943720492_3954959494510142019_n

王昶雄,本名王榮生,出生於日本殖民時期台灣台北廳淡水支廳。他是台灣著名文學家、思想家,著名作品為《奔流》《阮若打開內心的窗》。他的文章透露出對日本殖民統治的不齒,以及對大環境的無奈。作品探討身為台灣人的國族認同掙扎。參加台灣文學與台灣筆會,利用文字的力量對抗社會的不公,書寫台灣人的心聲。

#淡水河的漣漪

王昶雄,大正五年(1916)生於日殖台灣台北廳。淡水是他的故鄉,王昶雄的父親是往來廈門台灣的貿易商,父母因事業繁忙,不常返家,他從小由阿嬤扶養長大。淡水公學校畢業後成績優異,前往日本,就讀東京郁文館中學,在留學期間王昶雄開始對日本文學產生興趣,開始參加各項文藝活動,王昶雄建立了以文會友的習慣。也因長期的文藝薰陶之下,他成功考取了日本大學文學系,達成了階段性目標,。

考上日本大學後,礙於父親的壓力,只好轉往齒科部就讀。雖然齒科並不是王昶雄心目中的第一志願,山不轉路轉,換個方向發展,並沒有改變王昶雄的寫作夢。在就學期間,王昶雄依舊不斷的產出作品,還曾跨海投稿新詩。

不僅如此,在大學讀書的期間,王昶雄把對家鄉的思念寄於文字裡,在聽完塞爾維亞裔的羅馬尼亞作曲家伊凡諾維奇(Iosif Ivanovici, 1845 – 1902)《多瑙河的漣漪》,寫出了首個中篇小說《淡水河之漣漪》。刊登在台灣新民報上後,名聲大振。後來又陸續完成《梨園之秋》等小說。當時的王昶雄,宛若文壇上的新星。

#奔流

1942年完成學業的王昶雄回到淡水,善用自身所學,為當地居民看病。而在閒暇之餘,王昶雄沒有忘記自己的興趣。他常常趁著診所休息的空檔,完成他的作品,可以說當時的王昶雄手上有兩樣東西輪流出現,筆和口腔鏡。

但事情沒有想像的如此順遂,同一時間,隔著海峽的中日大戰越打越激烈,在日軍偷襲珍珠港之後,戰場擴大到了太平洋上。而台灣作為日軍攻向東南亞的跳板,對於文壇自然是要嚴加掌控的。台灣的報紙上漢文不見了,日常生活中也聽不見閩南、客家話,連姓氏都透漏出濃濃的東洋風味。而王昶雄在現實的掙扎下,完成了他畢生的代表作《奔流》。

《奔流》可以說是皇民化時期文學的代表作,文中的主角是留日後返台教書的教師伊東春生,而他要面對的是自己的親戚與學生林柏年。兩人有著截然不同的性格,一位接受了大半輩子的日本教育,更改了自己的姓氏,娶了日本人為妻,並持續為大日本帝國鑄造新的人才。另一位是生活在殖民的欺壓下,過著低人一等的生活;他熱愛鄉土,處處與講台前的老師作對。

這兩個角色,其實就是王昶雄心理的投射,一部份的他崇尚現代化的文明,想成為真正的大和民族、真正的天皇子民;另一部分的他,懷抱著對鄉土的愛,始終沒有忘記自己是台灣人。這種內心的掙扎,被王昶雄化成老師和學生,在他的文字裡真實的描寫出了「亞細亞的孤兒」樣貌,為時代畫下最淺白的註解。

#阮若打開心內的門窗

戰後,台灣脫離了日本殖民,但旋即而來的是因國共內戰打得節節敗退,最後逃到台灣更為高壓腐敗的國民黨政府。礙於言論自由受限,王昶雄的創作沉寂了段時間,也因為這段韜光養晦的時間,蓄積了王昶雄的創作能量。到了50年代後期,社會逐漸穩定下來之後,王昶雄才重新拿起筆,繼續書寫台灣的故事。

1950年代的台灣,台灣地方歌謠創作,被外來的華語強勢文化所打壓,已經失去了原本台灣人純樸的樣子。1956年,作曲家呂泉生拜訪王昶雄,提出合作譜寫一曲以「懷念」為主題的台語歌。起初王昶雄本想拒絕,因作詞不是他的專長。但在聽過歌曲之後,王昶雄被觸動到了,台灣正是需要這股正向的力量,才能鼓舞亂世中的台灣人。這首歌就是戰後台語歌的代表作〈阮若打開心內的門窗〉

#古井札記

回顧王昶雄的一生,縱然有許多無奈和顛沛,但他從來沒有放棄創作。王昶雄說過:「文學不該穿制服,應該有與眾不同的個性,在任何環境下,總要有自己的個性。」他在〈阮若打開心內的門窗〉顯現出個人內在開放性的重要,即使外在的壓迫也不能放棄對自由的想望,也是王昶雄堅信的真理。他又曾說:「『真理』的花朵是永遠不會凋零,挺著常青的枝葉吐露芬芳,假使有人把它扔到火裡,它便變成真金閃閃發光」。

本篇發表於 歷史上的今天。將永久鏈結加入書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