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今天:美國與中華民國斷交

221216
二次大戰結束後,中華民國政府(及其前身的國民政府)代表盟軍接收台灣,此後長期實際統治台灣。1979年美國不再承認中華民國以後,在《台灣關係法》的架構下,美國政府的台灣政策,所面對的仍然是她所不承認的中華民國政府,不過對美國而言,台灣的中華民國政府,已不是中國的政府,而是台灣的執政當局。

▌美國透過條約體系團堵中華人民共和國

二次大戰結束之後,美國原本支持國民政府,但是隨著馬歇爾調停國共內戰失敗,美國的立場也逐漸轉變,特別是1949年中華民國政府動員戡亂受到挫折,國民政府潰敗情勢逐漸明朗之後。

在1949年年中,美國發表了「對中國關係白皮書」,批評國民黨主政的中華民國政府在政治軍事方面決策的不當,導致戰局的逆轉。而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後,美國政府不僅在軍事上不再支援中國大陸的中華民國政府,甚至會經一度傾向放棄台灣。

因此,1950年1月杜魯門總統發表了「袖手旁觀」政策,表示在政治軍事方面不再介入台灣海峽事務,不過當時已經通過的經濟援助工作則一定程度的繼續進行,沒有完全停止。

這樣的政策顯示:雖然美國內部還有一些反對中華人民共和國佔領台灣的意見,國會也有支持中華民國政府的聲音,不過,當時美國政府已經在軍事上放棄協防台灣,靜待塵埃落定。

▌1950年6月韓戰爆發,拯救國民黨政權轉折點

杜魯門總統6月27日先宣布派遣第七艦隊進入台灣海峽,實施台灣海峽中立化政策,實際上使台灣免除於來自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解放軍的武力威脅。次日,外交部長葉公超發表聲明,原則接受美國對台防衛提議。7月8日美國第七艦隊司令官訪台,8月4日美第13航空隊開始駐台。

1951年1月30日,雙方簽訂「中美關於美軍援顧問團來華換文」(2月9日生效),美方根據國會修正之第329號法案,供給中華民國政府若干軍事物資以確保台灣內部之安全與正當防衛。

1952年10月23日、11月1日換文成立「聯防互助協定」。此一在共同防禦條約生效前的「聯防互助協定」中文版的出現,是在1956年11月21日簽訂「依四十年一月卅日及二月九日,四十一年十月廿三日及十一月一日協定中美關於便利美方建築防禦工事換」,而1952年英文本就有「Mutual Defense Assistance Agreement」,1954年「中美共同防禦條約」簽訂(次年生效),台灣正式被納入美國的亞洲防體系中,也正式形成了美國透過條約體系團堵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軍事政策。

「中美共同防禦條約」持續期間,美軍駐台,同時第七艦隊巡弋台灣海峽,基本上台灣先除於外在的軍事威脅,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之間的武裝衝突則主要發生在中國大陸的沿海。如前所述,這樣的外在情勢條件,某種程度正好說明國民黨當局在台灣實施接戰地域戒嚴,欠缺正當性基礎。

▌美國與中華民國斷交

1971年10月25日,第2758號決議案在第26屆聯合國大會會議上表決並通過,驅逐蔣介石政權作為中國的合法代表,中華人民共和國依此取代了中華民國在聯合國擁有的中國代表權席位。此後,日本、紐澳、歐洲與南美等國開始紛紛與中華民國斷交,1978年再次發生美國與中華民國斷交的事件,使得中華民國早已名存實亡成為國際認證的共識。

當時的美國卡特總統,選在台灣時間1978年12月16日凌晨兩點,無預警地派出大使告知蔣經國美國將與中華民國斷交,並且明白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才是中國的唯一的合法政府。此事件不但讓蔣經國與國民黨人氣急敗壞,更讓許多1949年來台的中國政要現出原形,開始大量拋售股票與房地產,許多人變賣資產逃離台灣。

隨著美國總統卡特通知蔣經國總統,美國將於1979年1月1日與中華人民共和國關係正常化,不再承認中華民國政府,「中美共同防禦條約」則根據條約的規定於一年後失效,使得台灣透過與美國「類軍事同盟」的關係,以及建構軍事防禦系統,面臨極大的挑戰。

▌台灣關係法

斷交後,美國行政當局只想設立民間單位,和台灣維持最低限度的交流,但這樣的做法引起美國國會強烈反彈。

在美國台灣人團體大力的遊說下,最後國會在1979年2月28日提出《台灣關係法》草案,並在參議院、眾議院分別以85比4、339比50的壓倒性票數通過,讓本來想動用否決權的卡特不得不在4月10日簽署頒布《台灣關係法》。

此後,美國透過「台灣關係法」的立法及其規定,展開對台軍售,提供台灣防衛所需的武器裝備。另一方面,透過美國與中國的三個「聯合公報」,特別是「八一七公報」,美國也承諾會減少對台灣的軍售。不過,同一時間雷根則向台灣政府口頭表達「六項保證」。

未同意設定停止軍售台灣的時間表
未同意就軍售台灣一事,事先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協商
不會在台中間擔任斡旋的角色
不會修訂「台灣關係法」
不會改變美國對於台灣主權的立場
不會迫使台中間進行談判

因此,縱使簽署「八一七公報」,美國政府仍根據「台灣關係法」所賦予的責任,來延續、擴大軍售關係的維繫與運作。

而當中華人民共和國對台灣文攻武嚇之際,美國則相對地採取對應措施,表達美國不支持以武力解決台灣海峽兩岸關係的基本立場,李登輝總統任內的台海危機便是一個具體的例子。

#歷史上的今天 #12月16日

本篇發表於 歷史上的今天。將永久鏈結加入書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