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5月11日,本土社團及民間團體聯合發起「511台灣正名聯盟」,由前總統李登輝先生擔任名譽總召集人,訴求以台灣為國名、以台灣名義加入聯合國,號召全國各縣市數萬民眾走上街頭。隔年9月6日,「511台灣正名聯盟」發動第二次大遊行,同樣獲得民眾熱烈參與。
#台灣認同重回公共領域
台灣於2000年總統舉行第二次總統直選,由民主進步黨候選人陳水扁當選,完成首次政黨輪替,結束自1945年以來,中國國民黨在台灣長達55年的統治。
「台灣認同」並未隨著日本、國民黨政權的殖民統治而消逝,而是悄然隱藏在民間社會中,不時點燃反抗之火。直到1990年代,台灣大步邁向民主化,有關國家認同、台灣人意識等白色恐怖時期的禁忌議題,逐漸回到公共輿論及政治場域的討論。
#台灣政壇的轉變
民進黨贏得總統大選,意味著本土政黨進入「中華民國體制」內,在選前、選後引發民進黨內對於台獨路線之爭與論述調整。
陳水扁總統於520就職演說中提出「四不一沒有」,公開宣示:「不會宣佈獨立,不會更改國號,不會推動兩國論入憲,不會推動改變現狀的統獨公投,也沒有廢除國統綱領與國統會的問題。」引起本土社團與台獨運動人士批評。
另一方面,國民黨敗選後,以連戰為首的深藍群眾發動抗爭,包圍國民黨中央黨部,迫使李登輝辭去黨主席職務。2001年8月,國民黨本土派及部分民進黨人士成立「台灣團結聯盟」,以李登輝為精神領袖,提出本土化、台灣國家正常化的政治理念訴求。
#以台灣名義前進聯合國
2002年5月11日,數十個本土社團及民間團體、台獨聯盟、長老教會、旅外台獨運動人士串連發起「511台灣正名聯盟」,號召民眾走上街頭。台聯黨熱烈參與該次遊行活動,李登輝以前總統之姿,擔任遊行總召集人,擴大遊行的群眾號召力。
「511台灣正名聯盟」提出、#國家正常化、#公投正名、#以台灣為國號、#以台灣名義重返聯合國 等主張,為解嚴以來,參與人數最多,在公共輿論領域引起最多關注的一次獨派群眾運動。
#後續影響
面對民間團體的強烈訴求,以及台聯黨接收政治光譜上的深綠板塊,民進黨開始推動「體制內」的正名。諸如,2003年政府宣布在護照上加註「Taiwan」字樣;2004年,總統府、政府部門及駐外館處網站名稱加註「中華民國(台灣)」;2007年,發起國營事業更名等公部門正名,「台灣中油」、「台船」、中華郵政改名為台灣郵政(2008年8月後遭馬政府改回中華郵政)。
雖然「511台灣正名聯盟」主要訴求至今仍無法順利落實,但是作為政黨輪替後,督促民進黨政府落實本土化政策的社會運動,仍發揮了一定影響力。
照片來源:台灣國網站
#台灣正名運動 #2002年5月11日
-
最新訊息
- 歷史上的今天:日軍對雲林大屠殺 2024-06-20
- 歷史上的今天:蓬萊島雜誌社事件 2024-06-19
- 歷史上的今天:UFAI全美台灣獨立聯盟成立日 2024-06-18
- 歷史上的今天:國道五號與雪山隧道正式通車 2024-06-16
- 歷史上的今天:四萬換一塊 2024-0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