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今天-松木幹一郎逝世日

0612

點亮台灣-台灣電力之父
松木幹一郎,是台灣現代化的重要推手之一,過世後被尊為台灣電力之父。松木幹一郎 1872 年生於日本松山(今四國愛媛縣),曾任東京電力局第一任局長,1923年關東大地震後,任帝都復興院副總裁。

1919 年公民合營的台灣電力株式會社所啟動的日月潭發電廠工程,因第一次世界大戰所引起經濟蕭條、關東大地震(1923)等因素不斷延宕,直到 1929 年才重新啟動,隔年 1930 年由松木幹一郎任台灣電力株式會社社長,於1934年完成了日月潭發電工程。

#松木的困境

關東大地震過後,東京灣周邊滿目瘡痍,復原花了好長一段時間;而東京的電力系統從全毀到復舊,花了約五年的時間。復興有功的松木幹一郎,受到帝國議會的賞識,與他一起並肩復興帝都的,正是前台灣民政長官,現任東京都知事的後藤新平。

但在完成認本帝都東京復興的前夕,後藤新平因病去世;松木幹一郎接續完成後藤的遺願,決心將帝國的殖產事業繼續發展下去。後藤新平在逝世前曾說:「聽好了,死後只剩下錢的人為下等,留下事業的人不過是中庸之輩,為後世留下人才,才是人上之人。懂了嗎?」帶著後藤新平的話,松木幹一郎在1929年接下了台灣電力株式會社的會長位置。

當時的台灣,工業基礎建設不全,嘉南平原充滿了蔗園和稻田,想在南部建設起工業基礎對松木來說是近乎不可能的挑戰。松木來到台灣後的首要任務,就是完成延宕已久的日月潭水力發電廠工程。

日月潭水力發電工程,是20世紀初全東亞最大的水力發電廠;總工程耗費三千萬日圓,在海拔一千多公尺建造水壩,引上游溪水灌注日月潭,下游再興建數個長度超過三千公尺的輸水管,連結發電廠內的水力發電渦輪。工程難度可以說是殖產事業裡最高的一個。

想當然爾,經費在建設過程中不斷增加,實際工程難度也不斷堆高,在經費和技術的問題下,台灣總督府決議停工。建設到一半的工程不能放棄,爭取到新一批經費的總督府,只能孤注一擲,將工程建設大權交給震災復興有功的松木幹一郎。

#點亮台灣

1930年,正式接下燙手山芋的松木,前往日月潭視察,得出了結論;這工程若要成功,就必須花費四千萬以上。當時,四千萬日圓佔日本帝國年度總預算的3%,帝國議會自然不會同意,但帶著使命的松木不論有多少困難阻礙,都必須將建設大日本帝國的目標給實現。

松木決心自籌財源,委託總督府發放外國債券,1931年海外債券終於籌備完畢,正式展開工程。松木開始重新設計招商,和鹿島建設合作,共築全東亞最大的水力發電所。

建設的過程很痛苦,工程人員要攀爬陡坡,安裝水管,過程還要砍出一條條工程道路,施工期間飲水食物不足,甚至還有傳染瘧疾的病媒蚊。松木體恤基層員工辛苦,在工程基地旁興建員工村,引進料理店、娛樂設施;還有專治療各種熱帶傳染病的醫院;為了祈求工程順利,也在日月潭興建了神社。

1934 年,發電廠竣工。總工程從最早開工,中間暫停,到後來復工共花了 15 年的時間。松木將此發電廠命名為「日月潭第一發電所」,最大發電量達到十萬千瓦,將電力輸送至台灣的南北各地,南至高雄,北到台北、基隆。不過電力不足,增加第二期工程,兩年半後 1937 年「日月潭第二發電所」(現名為「明潭發電廠鉅工分廠」)完工。

東亞最大的水力發電所在松木的監督下,正式啟用,電力供應型態,也從「火主水輔」轉為「水主火輔」並持續到 1960 年代。供應充足而廉價的電力,台灣也從讓台灣的工業化更向前邁進一大步。

#台灣電力之父

全部完工後 2 年,1939年,松木幹一郎因病辭世,享壽67歲。哲人雖遠,人走了,建設留了下來,松木幹一郎所留下的建設,對後世的台灣打下了進步的基礎。當地建設村的居民為了感念他,在日月潭邊建設了松木幹一郎的銅像,並尊稱他為「台灣電力之父」

直到今日,松木幹一郎留下的日月潭發電廠,仍然是台灣的重要發電所之一;在享受便利用電的同時,回頭看看前人所做的努力,才能感念現在我們擁有的生活。

#歷史上的今天 #松木幹一郎 #日月潭發電廠

本篇發表於 歷史上的今天。將永久鏈結加入書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