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今天:李臨秋誕生日

0422

李臨秋,1909年生於日殖台北州。為知名作曲家,作詞者和編劇。一生留下許多膾炙人口的作品,《望春風》、《四季紅》都是李臨秋的代表作。如果有幸能到大稻埕走走,你會發現轉角處,都是李臨秋留下的文化遺產,永樂影業社、大稻埕公園,都是他一生為台灣文化留下的最深印記。#大稻埕之光

李臨秋生於雙連,出生不久後移居隔壁的大稻埕生活。父親經營祖傳碾米廠,家裡的豐厚資本,加上身為長子的家族厚望,讓李臨秋成為家族的「重點培養人物」。李臨秋從小就被送到私塾學習四書五經,漢文能力可說是一等。可以說,有錢的小孩子是含著金湯匙出生的,而李臨秋則是「握著金毛筆出生的孩子」。

1923年,李臨秋父親因為替朋友做保,意外損失財產。突如其來的災難,讓李家陷入了長長的不振當中。李臨秋的父親抑鬱而終,而身為長子的李臨秋,就一肩擔起了養家的任務。那時李臨秋小學校畢業不久,就跑到永樂茶房半工半讀,做一個月只能臨幾元的茶水工,之後還跑到高砂啤酒廠做苦力,獨自撐起一個家。

但在工作不忙碌的時候,李臨秋總會拿出書來讀。他並沒有忘記他爸爸的栽培,讀書對他來說是一件快樂的事,快樂到能夠忘卻貧窮帶來的一切痛苦。李臨秋還主動修了早稻田大學的先修課程,半工半讀奮發向上,最終入學成淵高中夜間部,進入了台北高校的頂尖。

#啟蒙運動

1920年代開始,經歷過新式教育的台灣人們,開啟了一連串的反殖民運動。在民族自決武力抵抗失敗的刺激下,以及日本殖民鎮壓統治逐漸穩固下,處在不平等殖民體系的台灣人,開始了一連串的非暴力抗爭、追求平等化運動。

在政治要求平等的運動火熱進行之餘,文化啟蒙方面也不能馬虎,知識分子同時舉辦街頭講演,在路邊放電影,在車站前宣傳理想,舉辦讀報會等等。在現代化民主風潮的吹送下,台灣也開始組織文化協會,開辦報紙等,來爭取台灣人的權利。

而年輕的李臨秋在永樂茶房接觸到文化協會的「辨士」(尚未有聲電影時,電影默片的解說員),就深深被他們精彩影片解說所吸引。辨士和他說:「你是讀書的料子,你可以嘗試寫寫歌詞,寫劇本也不錯」。這句話對李臨秋來說,如醍醐灌頂。原來自己一直都有寫作的長才,只是千里馬始終沒有遇到伯樂而已。

辨士的一劑強心針,讓李臨秋開始了他的創作之路。

#登峰造極

李臨秋開始為上海聯華電影寫歌詞,知名電影《懺悔》、《一顆紅蛋》都是出自李臨秋的筆尖。電影的成功,無疑讓台灣的文藝界為止震動,許多譜曲寫詞創作劇本的老師傅很快就注意到他,各各帶著不可思議的評價:「這年輕的小伙子,果真不一般啊。」

1933年,李臨秋從《西廂記》中找到靈感,浪漫愛情配著大稻埕的西洋,讓李臨秋的心裡,有著快要滿溢出來的感情。於是他動筆,寫下了譽為台灣史上傳唱度最高的作品《望春風》。

這首歌由鄧雨賢作曲、李臨秋作詞,獲得了巨大的成功,大稻埕的街上人人都在傳頌著李臨秋的名字。

之後的《四季紅》《自由船》等歌曲也陸陸續續出版。李臨秋常常坐在書桌前,提起筆桿,混合著幾兩酒精,寫出內心真切的情感。

為什麼歌詞會獲得巨大的成功?當時,傳統的婚配制度,逐漸在新思潮的不斷撞擊下逐漸鬆垮。以前的媒勺之言,也漸漸被自由戀愛所滲入。所有的人,都能自由的追逐自己所愛之人,再也不用藏著自己內心的那份悸動了。

李臨秋的情歌,切切實實的打中了年輕男女們那份對於戀愛躁動不安的心,句句化成甜蜜,最終進到他們耳裡。

#轉戰電影

聲明大噪後,李臨秋想做更大的夢,他覺得寫詞不賺錢,決心轉戰電影。

1955年,李臨秋成立「永樂影業社」帶著劇本和一群新演員遠赴香港,開啟了他的電影夢。幾年的拍攝後《桃花鄉》問世。也成為了近代華語電影的經典之一。但好景不常,接下來的作品,並沒能達到之前的規模。票房不如預期,加上遠離家鄉,不斷推疊的鄉愁湧上李臨秋的心頭,他決定回家好好休息。

無法拍成電影,一直是李臨秋心中的遺憾。小時候常常在大稻埕的街上,看著文化協會的那群人,架起布幕,接上投放槍。一幕一幕的畫面出現。旁邊的辨士再配上生動的演講,在最精彩的部分,布幕後面還多了鼓聲,這對他的人生留下深刻的影響。但時代能夠造英雄,也能埋沒英雄,而身在那時代的李臨秋,帶著多少的惋惜和力不從心。

後來李臨秋還有寫幾首民歌,但時代洪流的推送下,李臨秋後續的新作品就這樣沖淡在市場的角落裡。

#永世傳唱

1979年,李臨秋病逝台北大稻埕,那個他待了一輩子的地方。

李臨秋的輓聯上寫著:「望春風,傳情、傳族聲、傳萬世;補破網,補情、補民心、補人間。」

他的音樂被後世子孫所傳唱著,成為台灣音樂的經典。他所寫的詞在台灣的歷史裡將會永遠被紀念著。

現代的大稻埕,在民樂街旁有一個小公園,那是李臨秋曾經生活過的地方,許多後世的音樂人都會來這邊走走,感受當時李臨秋寫詞的奔放。縱然哲人雖遠,他的歌詞讓後人世代傳唱。

#歷史上的今天 #李臨秋 #大稻埕 #台灣文化

本篇發表於 歷史上的今天。將永久鏈結加入書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