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今天:中山大學公投決定撤離蔣介石銅像

0420

2018年4月20日,中山大學校內線上公投出爐,決議撤離蔣介石銅像,將銅像移置校內其他地方,這次公投有高達45.54%的投票率,創下中山大學校園投票率歷史新高。

2018年4月20日,中山大學校內線上公投出爐,決議撤離蔣介石銅像,將銅像移置校內其他地方,這次公投有高達45.54%的投票率,創下中山大學校園投票率歷史新高。

#校園內仍有獨裁者銅像合適嗎?

根據促轉會在 2021 年 9 月時發布《任務推動及調查成果報告書》報告指出,當時全台仍有 866 座兩蔣銅像(蔣介石、蔣經國),當中更有高達 6 成的銅像,約有 520 座銅像,仍放置在全台各級校園。

學校身為神聖的教育場所,《教育基本法》第2條提到:「教育之目的以培養人民健全人格、民主素養、法治觀念、人文涵養、愛國教育、鄉土關懷、資訊知能、強健體魄及思考、判斷與創造能力,並促進其對基本人權之尊重…..」

其中包含培養民主素養、促進對基本人權之尊重,試問當威權獨裁一黨獨大的專制統治時代已過去,如何看待一尊又一尊的獨裁者雕像,仍在全台學校內豎立著,仍未被移除?

若未被移除,退一萬步,校方至少也可放個「說明牌」,進行歷史教育,解釋獨裁者的惡行,用以提醒民主脆弱與得來不易,讓後代人不再重蹈覆轍。在沒有拆除獨裁者銅像、沒有解釋,默許獨裁者雕像繼續聳立在公開場所,學校又該如何培養學生的民主素養及對基本人權的尊重?

一尊位於新店中正國小的蔣介石雕像,介紹牌上以英文寫著:「晨起運動的民眾,走進校內時,多會自發性地向校門口的蔣公立姿銅像敬禮,學生亦會起而效法……猶如學生與居民心中的精神堡壘。」,

就這樣無形地將過去威權思想強扣在校內師生身上。獨裁者銅像的存在難道不更顯示了校園主事者的鄉愿軟弱與教育上的口是心非?

#成立「銅像處理委員會」舉辦公投

過去中山大學校園內的蔣介石銅像存廢問題爭議不斷,每年到228當天,都會有學生對銅像潑漆以表達抗議。直到 2017 年,中山大學校方首次正視銅像的存廢問題,成立了「銅像處理委員會」,以處理校園內蔣介石與孫中山銅像去留問題。

高雄市中山大學成立委員會後,持續針對校內的蔣介石與孫中山銅像去留進行相關議題的討論,並舉辦一連串活動,如公民咖啡館、「銅像週」短講、銅像辯論賽與銅像處理公聽會等,最後決議舉辦全校「網路公投」,以民主的方式交付學生及校職員共同決定雕像的去留。

2018年,中山大學正式舉辦公投,4月16日至19日期間透過網路投票進行。校方表示,若「留置原地」票數高於全體投票數50%,銅像留置原地,低於50%則從原地搬離。若「留置原地」與「搬到校內其他位置」兩個選項票數相加高於全體投票數50%,銅像則搬至校內其他位置,低於50%則搬至校外。

#校園公投創下紀錄,決定「移蔣留孫」!

此次校內公投受到全國矚目,因此公投結束後,校方也特別舉辦記者會向公眾宣布結果,這次公投有高達45.54%的投票率,創下中山大學校園投票率歷史新高。

孫中山銅像部份,留在原地3,113票(62.93%)、搬離至校內其他地方871票(17.61%)、搬離至校外963票(19.47%),依據公投結果,維持現有狀態。

至於蔣中正銅像部份,留在原地2,311票(46.72%)、搬離至校內其他地方869票(17.57%)、搬離至校外1,767票(35.72%);將依已公告的決策原則,決定將雕像至校內其他地方。

#校園回歸學校行政中立

這次中山大學的公投看似民主的實踐,也說明了轉型正義教育的不夠,對於獨裁者的崇拜已經深植許多人的心中。不過,值得讚許的是,中山大學也是全國大專校院首次敢勇於以公投方式決定重大爭議事件該如何處理。

公投作為民主工具,讓校內師生有機會充分溝通、相互尊重不同意見,進行思辯,也多了一個對議題了解的機會。

危險的是,如果民主公投決定了獨裁者銅像應該繼續存在校園,會是更大諷刺,屬於基本價值的事物,是不應該透過公投解決。反過來說明了一個缺乏轉型正義的民主社會,充滿威權遺緒的社會,將是脆弱的,可能隨時迎來威權復辟。

獨裁者銅像不應該存在,如果存在,必須有利於民主深化。學校本應秉持行政中立的原則,校園內也不應存在任何政治人物、威權象徵的銅像及圖騰。然而,即使威權時代早已經過去,有形的威權遺緒象徵仍具體地留在校園內。

未來應促使各界能夠更深刻了解到公共空間 ( 包括軍隊、校園等 ) 所恭奉獨裁者銅像,是與民主價值相衝突。持續推動移除這些「時代遺毒」,還給學校一個沒有獨裁者威權象徵的空間,才是確立民主社會價值的基本態度。

📝編纂:吳聲賢(新台灣和平基金會專員)

#歷史上的今天 #中山大學 #蔣介石 #蔣經國 #獨裁者銅像 #公投 #移蔣留孫 #行政中立 #轉型正義

本篇發表於 歷史上的今天。將永久鏈結加入書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