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陳忠信,著名作家杭之,1949年4月15日生於彰化田尾,在台灣黨國集權統治的戒嚴時期,於1979年參與美麗島雜誌社活動而受到當局的關注。同年於自家被捕,遭「多眾集合為暴行脅迫率先助勢」罪名起訴。陳忠信遭判刑四年,褫奪公權三年。出獄後,面對冤獄脅迫下,他不改其志,繼續積極參與台灣民主化運動。
陳忠信曾代表民進黨參選立委。也曾擔任國家安全會議秘書長,曾以筆名杭之發表各種文章。代表作有《一葦集──現代化發展的反省片斷》及《邁向後美麗島的民間社會》等。
#誕生於花海之中
陳忠信出生於彰化田尾。田尾鄉以花卉聞名,至今仍然是台灣花卉的重要生產地。陳忠信的童年,是被花卉圍繞著的。那裏的人世代種花為業,和大城市不同,步調緩慢資訊也不流通。
進入初中就讀後,陳忠信開始接觸到「雜誌」這種新奇的東西,藏在彰化高中圖書館的角落有一本《文星》雜誌。對陳忠信來說,那是他的思想啟蒙。
進入高中部就讀,陳忠信開始接觸更多新的思想。但當時的社會環境不允許高談闊論時事,連陳忠信看的雜誌裡面,都會有那麼幾頁是被撕掉塗黑的。陳忠信回憶道:「囡仔人有耳無喙(Gín-á-lâng ū-hīnn-bô-tshuì.),台灣當時的社會還籠罩在二二八的陰影當中,它(大人們)就教你什麼都不要說,默默聽就好,所以我的政治啟蒙要等到大學後才開始。」
在黨國的戒嚴期間,忌諱在公開甚至私下批評時政,因為不知道旁邊有甚麼人在偷偷地監視著你。陳忠信說道:「在不自由的年代裡,文組學生是最危險的,因為政府根本不會想讓人民對社會有過多的想法。」
在這樣的時代氛圍下,陳忠信開始鑽研邏輯,用理工科目來隱藏他內心的真實想法,最後進入東海大學數學系就讀。
#自由中國
大學相較高中較為自由,儘管校園還是有教官、國民黨務社團。在沒有網路的時代,相較社會的封閉,大學裡的圖書館無疑是一座知識寶藏,儘管還有出版的言論審查,相對來說,可以看到更多的書籍報章,還是可以挖到一些自由開放的思想。
圖書館裡有幾本書勾起了陳忠信的興趣,就是言詞辛辣的《自由中國》。裡面的評論是當時的社會上少有的,在陳忠信開了眼界之後,更多當時被政府視為腐化思想的書進入陳忠信的視野。
最有名的就是堪稱新思想的源泉《新青年》。陳忠信說:「我就在那個地方撿貝殼,知識的貝殼,所以我很多文史法政方面的知識,基本上是自己在圖書館裡摸出來的。」
1977年中壢事件爆發,深刻震動了台灣的威權體制。而年輕的陳忠信受到影響,開始投身黨外運動。在幫黨外人士助選國大代表時意外被許信良挖到長才。許信良對他說道:「剛好我們雜誌社很缺人,我看過你寫的大字報,很吸引人,你就進來吧。」
陳忠信在雜誌社裡面,受到主編的絕對信任,寫好的東西不必拿給主編審稿,就能直接印行,許信良說:「因為他真的寫得太好了。」
「玉山蒼蒼,碧海茫茫,婆娑之洋,美麗之島是我們生長的家鄉。我們深愛這片土地及啜飲其乳汁長大的子民,更關懷我們未來的命運。」《美麗島雜誌•創刊號》
1979年8月,美麗島雜誌正式刊行。雖然美麗島雜誌社不是政治團體,但卻是一股反抗國民黨思想能量的集結,美麗島雜誌的發行,對保守腐化又獨裁的國民黨來說,無疑是一個政治上欲除之而後快的威脅。
#山雨欲來風滿樓
在雜誌創刊沒多久,美麗島雜誌社的各地分社屢屢遭到襲擊。不斷有風聲放出國民黨要抓人的消息,而被列為首要抓捕對象的正是施明德和陳忠信。大家都知道一場腥風血雨即將展開,陳忠信寫下一封信,和妻子做了道別。「代我安慰爸爸,燒一炷香在媽媽靈前,告訴他們:我沒有辱沒他們!我光明地努力做個『人』!」
1979年12月10日:美麗島雜誌社在高雄扶輪公園舉辦演講大會。群眾聚集在高雄分局前遊行,只是一個和平的集會,國民黨卻大張旗鼓,召集鎮暴部隊在現場待命,不只警察,還有和政府合作的黑道在外圍事,黑白兩道已經隨時一擁而上,準備一網打盡。儘管如此,澆熄不了現場群眾爭取言論自由的熱情,現場緊張的氣氛,雙方衝突眼看就要一觸即發。
在最前面的鎮暴車開始冒煙,警察打人了,現場的人被警棍鎮壓。外圍的黑道也一擁而上。倒在地上的群眾,就被警察銬起來,送到警局。而美麗島雜誌社的同仁無一倖免。晚間10時左右,裝甲車及警隊聚集於中山一路,釋放催淚瓦斯,鎮暴部隊同時手持盾牌配合鎮暴車逼近遊行隊伍,在場民眾還以石塊及棍棒攻擊,後來得知,這些民眾不少是警方臥底,製造集會群眾的暴民形象,並引誘群眾反擊,刻意造成所謂「雙方」更大規模的衝突。這場國家暴力活動,直到半夜,人潮才逐漸散去。
#美麗島大審
1979年12月13日已經透過黨國媒體塑造集會群眾的暴力形象,以便讓軍警與情治人員展開全島同步大逮捕,政府趁機追捕黨外人士,然而施明德逃過這次逮捕,成為當日晚間新聞的頭條。隨即,政府透過各個媒體發布通緝令全面追捕,並開出懸賞獎金新台幣50萬,1月8日,施明德於台北市落網。最終,陳忠信也是沒能逃過逮捕。美麗島事件涉案者152人,悉數關押。
陳忠信遭「多眾集合為暴行脅迫率先助勢」罪名起訴。遭判刑四年,褫奪公權三年。陳忠信被關押在安康接待室,接受連續一個月的疲勞審訊。最後在嚴刑拷打下,寫出了違心之論的自白書。陳忠信回憶道「當然不服氣,誰服氣。就這樣被不明不白的審判,誰服氣?」
中壢事件、美麗島事件及隨後一連串的事件,使得台灣人民自 1947 年二二八事件以來,活在白色恐怖的壓抑世代,在國民黨長年壟斷政治權力沈默了三十年之後,開始有人願意並勇於批評國家社會不公不義、積非成是、顢頇腐化的現象,也活絡了追求民主自由的社會生命力,從黨國時代的沉悶單一,逐漸走向多元化、自由化。
出獄後,陳忠信重拾筆墨,重新回到政治運動中,用筆寫下從封閉到開放的台灣,他的著作,為台灣民主的奮鬥史留下了可貴的見證。回顧陳忠信一路走來、令人感佩的人生,不斷與強權抗爭,為自由與公義而奮鬥,也為台灣的民主發展留下深遠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