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今天:唸歌藝師陳達紀念日

0411

陳達(1906年4月16日-1981年4月11日)出生於屏東縣恆春鎮,是台灣說唱傳統式唸歌藝人。具有四分之一原住民血統的他,在耳濡目染下時常吟唱平埔族歌謠,並以口傳方式從大哥和四哥身上學習到恆春民謠,演唱內容涵蓋短篇即興之作和長篇敘事題材,以自由地節奏、似吟似唱的方式進行,且善於編詞,因此被譽為「#台灣民間音樂寶石」、「#未經人工改造的遊唱詩人」。

▌無師自通的歌聲

陳達家中上有4個哥哥,3個姊姊,排行老么。雖然他不識字,也不識樂譜,他的音樂更沒有師承,但因他的大哥與四哥都是村子裡的好歌手,陳達則耳需目染,樂器更是藉用哥哥的月琴而無師自通的。

陳達並未一開始就朝著職業歌手的路邁進,他擔任過各種類型的勞工:打石、看牛、水泥和收割稻草,不過自20歲起,便經常受邀自編自唱,早在日本時代,他的歌聲在故鄉就已經嶄露頭角。

▌學者發起民歌採集運動

1960年代,音樂家與學者合作,共同發起「#民歌採集運動」,為台灣留下珍貴的音樂文化資產。史惟亮對當時台人「重洋輕本」的態度感到憂心,於1962年投文《聯合報》拋問:「我們需不需要自己的音樂?」獲得許常惠以公開信〈我們需要有自己的音樂〉熱情響應。

1966年,投入運動的一行人以花蓮縣為起點,開始進行一系列的民歌採集運動,採集包含阿美、賽夏及少數客家與泰雅族歌曲,期間意外發現許多民族音樂珍寶,當時在恆春就找到了陳達。

1971年,陳達受邀到台北錄製出版《民族樂手陳達和他的歌》唱片,1977年,邀他來台北參加「第一屆民間樂人音樂會」演唱,次年再度錄音出版《陳達與恆春調說唱》唱片一張。

▌〈來聽陳達把歌唱〉活動宣傳文案

「在台北的音樂廳或咖啡屋,除了『稻草人』沒有人敢老遠把陳達請過來唱歌,因為他的歌,既不商業,也不流行,可是他的歌卻使人想起泥土,鄉愁與遠方…..如果你聽過披頭,滾石或鮑布狄倫,而沒有聽過陳達,只能表示你心胸不夠開闊,生活不夠豐富……一句話:你的搖滾精神是假的。」——〈來聽陳達把歌唱〉1977年《滾石雜誌》稻草人音樂屋活動宣傳文案

▌民歌瑰寶

從日本時代到戰後,60歲以前的陳達走遍南台灣農村,演唱了40年的台灣唸歌,所唱內容都是他自己編成的。曲調以《五孔仔調》(又稱《江湖調》)、《雜唸仔調》、《七字仔調》為主,並引進《思想起》、《四季春》、《台東調》、《牛尾擺》、《草螟弄雞公》、《哭調》等恆春一帶的民歌成為台灣說唱曲牌。

1975年,陳達出現精神病症狀,經常在街頭遊蕩;1981年罹患眼盲、耳聾,精神分裂症的他決定回到恆春故鄉,4月11日,在過馬路時被一輛超速的遊覽車撞到,送往恆春醫院後,醫生以「醫術未達」為由不予處理,救護車轉往屏東醫院,陳達於途中宣告不治,享年74歲。

📝編纂:林志鴻(新台灣和平基金會專員)

#歷史上的今天 #陳達 #唸歌 #思想起 #4月11日

本篇發表於 歷史上的今天。將永久鏈結加入書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