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今天:哈鹿閣那威 Holok-Naowi 逝世日

230220

【歷史上的今天:哈鹿閣那威 Holok-Naowi 逝世日】

#帝國的迫近

赫赫斯社領袖 #哈鹿閣那威 生於 1850 年代前期,其為人熱心耿直又富正義感。在動亂的 19 世紀末,排解部落內外糾紛,維持和諧,深受族人敬重,後遂被推舉為部落聯合總領袖。1895 年,中日戰爭結束後,簽訂馬關條約,日本進攻台澎,同年 6 月入駐花蓮港,隔年 ( 1896 ) 紮軍新城,設監視哨崗,企圖完整太魯閣地區的控制,日人與原住民的衝突也隨之愈演愈烈。

#壓力與反彈

日軍自各駐地拓展其影響力,新城哨崗也不例外。但隨著版圖擴大,問題也隨之而來。軍隊為求營生,少不了在駐地周遭的經貿活動,然而初來南國,日人在潮濕燠熱的氣候之下水土不服,文化習性也與當地迥異,行事作風又甚為驕慢,居民對其來往活動日生嫌惡,區域情勢漸趨白熱化。

1896 年 12 月,新城哨崗隊員侵犯太魯閣族女子,族人群情激憤,召集戰士襲擊哨崗,共殺死十三名官兵以為報復,史稱「#新城事件」。而後日軍出兵討伐太魯閣族,甚至還調動船艦砲擊,然而日軍的現代化軍隊,即使多次聯合阿美族壯丁數百至千餘名,仍難敵驍勇太魯閣族人們對地形熟悉的優勢。前後多次的大型進攻未果,加上軍隊內疫病蔓延,內外條件皆大不利,日方決定撤回軍事行動,所費不貲的連番征討終告失敗。

槍砲嘗不到甜頭,日方轉以相對懷柔的方式來疏通區域情勢,並開始拉攏太魯閣族中具領導地位的哈鹿閣那威,作為未來深入控制區域的第一步棋。在招撫政策下,日方釋出經濟與物質面的利益,包括採樟事業及火藥供給,並藉此換得設置國語傳習所太魯閣分教場,企圖達成日人控制與「教化」原住民的目的。

#懷柔到鎮壓

隨著樟腦事業的發展,日方與太魯閣族的經濟連結越發頻繁,太魯閣族的傳統領域也受到限縮,日本控制程度也逐漸加深。然而伴隨商業利益而來的只有表面的和平,更多的是潛藏在心中那股對於利益分配不公的憤懣。

1906 年 7 月,「#威里事件」爆發,日人遭太魯閣族屠殺,傷亡達四十餘人。招撫政策終究不是長治久安之法,日方遂轉行恩威並施之道,壓縮太魯閣族人生活空間。避免重蹈「#新城事件」覆轍,日方也積極探勘地形、開鑿道路,為後續更大規模的討伐籌備。

1910年時任台灣總督 #佐久間左馬太 ,同時也是任期最長的台灣武官總督(1906-1915),鑒於恩威並施的懷柔政策對原住民族成效不彰,該年訂定「#五年理蕃計畫」(1910-1915)預算編列,企圖以武力征討方式,讓全島原住民順服。意欲根除原住民出草習性、收繳原住民槍械,強化對原住民部落的掌控。順服者,上繳槍械並予補償金;不從者,武力征佔,逃跑者,燒毀屋舍,盡皆使其不得不降。

#原住民的抗日戰爭

1914 年 5 月,日方基礎建設告一段落,備有電信、輕便車、臨時病院等,佐久間左馬太總督正式下令討伐太魯閣族。討伐隊動員軍、警、雜役共一萬一千餘人,甚至超越太魯閣族總人口。部隊的機槍、火炮齊備,兵分多路,分進合擊,實行焦土政策,攻入各社後焚毀屋舍、莊稼。

面對日軍大舉進攻,太魯閣族人仍迅速組織反應,在極大的弱勢下奮力反抗,以有限的資源、傳統獵法、地形優勢等,造成日軍損失慘重。哈鹿閣那威在其中率千餘名族人游擊、埋伏和突襲,以各式戰術與日軍周旋,戰況膠著,日軍久攻不下。然而戰役長達數月,在人力、物力缺乏的劣勢下,最終難敵戰前充分準備的日軍。同年 7 月,哈鹿閣那威所率隊伍戰到彈盡糧絕,為了避免族人再被進一步殺戮,衡量之下決定繳械歸降,戰爭至此落幕。哈鹿閣那威戰敗後隔年(1915)抑鬱病逝。

太魯閣戰爭共造成日軍傷亡三百餘人,發起討伐的總督佐久間左馬太也在此役中墜崖負傷,隔年離職後,舊傷復發身亡。此一役被太魯閣族人們稱為「#抗日戰爭」,也被稱作是「#太魯閣戰役」,是二十世紀台灣本島最大的戰役,其規模之大,軍費也是經日本天皇首肯及帝國議會通過,為原住民抵抗日本殖民的代表性戰役。自此,全島原住民幾乎歸順,日本總督府的武力理番政策,轉向同化政策。

哈鹿閣那威彼時被日人視為「全島唯一兇番」,從1896年到1914年讓日本人無法征服太魯閣地區。太魯閣戰爭之後,日人對其雖恨,卻也不失敬意,遂將他當時率眾奮戰的山峰易名為 #哈鹿閣台,紀念這位計謀深遠、驍勇頑強的太魯閣族領袖。


【編按】原民會預計將於2023年年底,完成太魯閣戰爭的紀錄片。根據莊天賜教授所述哈鹿閣那威逝世為1915年2月22日,國家圖書館網站為2月20日,暫定以2月20日為主,若日後有所貽誤,會再行更正,敬乞見諒。

#歷史上的今天 #2月20日
#哈鹿閣那威 #HolokNaowi

本篇發表於 歷史上的今天。將永久鏈結加入書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