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今天:韓國去中化,將漢城改名首爾】

24-0119_01-19-2005



首爾,位於朝鮮半島中部,緊鄰漢江旁,以首爾為核心形成韓國首都圈,是大韓民國首都及經濟、科技、文化三大領域中心,首爾同時也是朝鮮半島人口最多的城市。

#受中國文化影響深遠

朝鮮半島雖然有自己的語言系統(韓語),卻沒有屬於自己的文字系統,從古至今,韓國都與中國各朝代保持著藩屬關係,無論在文化或語言上,皆受到中國歷朝歷代相當程度的影響。

漢字從漢武帝時期傳入韓國,長久以來使用漢字作為官方文字,詔書或是四書五經都是以漢字書寫。

然而「韓語」與「漢語」屬於完全不同語系,使用漢字記錄韓語本身十分困難,能夠學習漢語並寫漢字的人,主要是官員、士大夫等社會階級,一般百姓因缺乏漢字教育,大多都是文盲,這對韓國自身文化交流與發展產生不利的影響。

#漢城一詞起源

「漢城」一詞最早可追溯到朝鮮時期。1392 年,高麗大臣李成桂發動兵變成立朝鮮又稱李氏王朝(1392 年 ~ 1897 年)。初期將開城作為首都,但成立之際政權不穩,開城中貴族勢力根深蒂固,因此遷都視為首要任務。他率領群臣四處物色新都地址,最後決定將漢陽作為朝鮮新國都,並於1394年遷都漢陽,並將其改名為「漢城」。

#日治時期改名為京城

1895 年甲午戰爭結束,清國戰敗與日本簽訂《#馬關條約》,條文中要求清朝必須放棄「朝鮮宗主國」地位,並承認韓國獨立,正式宣告韓國脫離清國的藩屬地位。

1897 年韓國人將朝鮮王朝改名為「大韓帝國」。大韓帝國在初期仍然受到外國勢力的壓制,在日本的干預下,韓國於1905 年被迫加入《#乙巳條約》,日本成為韓國的「保護國」,韓國則成為日本實質控制的海外殖民地之一。

殖民初期日本採取強硬的高壓統治,為加強皇民化運動促進「內鮮一體」,開始消除韓國傳統文化,抹去與朝鮮時代有關的痕跡,像是要求百姓將姓名改成日文、將日文定為官方語言,韓文則為第二語言,首都漢城則被改為「京城」。

#韓國逐漸擺脫中國文化影響

1945 年二戰結束日本戰敗,於 1948 年建立大韓民國。經歷長達 35 年日本殖民統治後,為重新發揚韓國文化,民間與政府共同推動「#韓文推進運動」,包括只使用韓文、橫向書寫韓字等。同年,大韓民國頒布《#諺文專用法》,規定韓文為官方文字,逐漸廢除使用漢字。

1946 年,韓國政府以發音「Seoul」的韓文稱呼這座城市(韓語Seoul即為首都的意思),大多數國家也都以英文發音相似的音節稱呼Seoul,但華語世界中沒有相應的韓文漢字,於是華語地區繼續沿用漢城來稱呼韓國首都。

1950 年韓戰爆發,全球進入冷戰狀態。韓戰結束後,南韓對同為共產國家的中國排斥達到頂峰,成為「#韓國去中化」的契機,正式擺脫漢字。在反共背景下,時任韓國李承晚總統亦大肆批評中國,並大力推行廢除漢字運動。

1961 年朴正熙總統執政之後,也延續去中化政策,執行「廢止漢字」「韓文專用」等相關政策,並停止在小學實行漢字教學,以諺文取代漢字教學。

#擺脫漢城一詞所帶來影響

在韓語中「首爾(Seoul)」、「漢城(Hanseong)」意思不同,但華語世界將兩者一律當作「漢城」,容易於翻譯時產生誤會。例如首爾市內有漢城國立大學(Seoul National University)和私立漢城大學(Hansung University),在華語地區都兩所大學稱之為漢城大學,不但容易混亂也不利學術交流。

時任首爾市長的李明博決定推動首爾正名運動,在2004 年 1 月成立了「SEOUL中文名稱改名推進委員會」,公開徵求中文改名方案,最後決定將其中文名訂為「首爾」。

📝編纂:吳聲賢(新台灣和平基金會專員)

#首爾 #漢城 #去中化

本篇發表於 歷史上的今天。將永久鏈結加入書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