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今天:巴克禮誕生日

231121

巴克禮(Thomas Barclay)1849年11月21日出生於蘇格蘭格拉斯哥,16歲時成為宣教師。1874年,巴克禮輾轉從廈門來到福爾摩沙——台灣,開啟在台宣教生涯。

巴克禮不僅對台灣基督教傳播有所貢獻,在台灣民眾閱讀能力之提升與白話字教育推廣亦功不可沒。巴克禮在台灣政權交替之際,與另一位宣教師宋忠堅擔任共同信差,使台南免受日軍屠戮。1935年10月5日以86歲之高齡,安詳離世。

#異地的考驗

巴克禮並非第一位抵達台灣的宣教師,先前已有馬雅各、李庥、甘為霖和德馬太等人前來宣教,巴克禮為長老教會所派遣來台的第五位。

傳教士們除傳播福音外,亦行醫治病,改善醫療環境。奈何,當時台灣本地人,因屢見外商唯利是圖,欺壓本地人,於是排外情緒不斷高升,加上清廷煽動排外心,導致多處教會被焚毀,宣教師和信徒遭殺傷。

巴克禮在此種背景下的台灣宣教,亦遇到台灣本地人對教會之抗拒行動和暴力攻擊,如本地人因對教會之排斥,進而攻擊巴克禮所在之教會,巴克禮為使弟兄逃跑,於是遭到羞辱和粗暴對待,此事為「二崙事件」(1885年)。但巴克禮並未因此而打退堂鼓,而是依然在台灣傳福音,致力於基督教傳播工作。

位於台南醫館開辦之「傳道者速成班」,與高雄「傳教者教養班合併」,於1876年合併為台南「大學」,由巴克禮擔任校長,為台南神學院之前身。課程設計包含基礎教育及屬靈課程。宣教師每周固定授課,學生主要來自鄉下貧農子弟,因此,學校每月給予學生生活費3元,教師薪水則為6元。在1899年時,巴克禮獨立牧養30間教會,因而停辦神學院。

#白話字教育和文字宣教

巴克禮體認到當時台灣普遍識字率並不高,為避免教義遭到曲解,以及盼台灣人能夠自行閱讀聖經,於是決定推廣拼音文字——羅馬字,使婦女、小孩和未受教育之民眾自發追求聖經之真理和教誨,同時亦方便教會的傳道與宣教。

他在台灣日殖時期,投入舊約聖經(1916)和新約聖經(1933)的台語文翻譯,也是目前台灣基督長老教會最通用的聖經版本。1975 年,國民黨推行國語教育,沒收台語聖經,聖經公會刻意說明被沒受的聖經「自行上繳,絕無派槍兵取締之事」,以此地無銀解釋此事件。聖經公會後以逐漸淘汰台語聖經為由,讓台語聖經沒收不了了之。

巴克禮等人合力出版之報刊——《教會報》,在訂閱人數和書店營收額的熱烈迴響、回饋下,鼓舞巴克禮等人持續從事推廣教義之工作。

#台南的和平使者

1895年,甲午戰爭結束,依馬關條約之內容,台灣和澎湖被割讓予日本。在此之下,台灣內部成立「台灣民主國」,但好景不常,台灣民主國的將領和部隊無法抵禦日軍之攻勢,於是相繼逃亡。

巴克禮得知劉永福逃跑後,便與台南當地仕紳一同開會。台南當地仕紳請求巴克禮和宋忠堅兩人起草請求日本進城之請願書,並以蓋章表示此事與教會無關。與乃木希典面見後,帶領日軍進入府城。乃木希典表示:「假若本城和平投降,不會有人受到傷害;但若是出現任何武裝衝突,我會將城市夷為平地。」整體過程有驚無險,除一人被弄傷手外,除此之外無任何傷亡,佔領行動在和平中完成。

這次行動漢人和日本人皆對巴克禮和宋忠堅抱持著感激之情,收到漢人所贈予之畫軸,同時收到日本人所頒發之「旭日勳章」。感謝兩人使台南不被遭受屠戮,和無造成任何人員傷亡。

#最後一程

巴克禮在退休年齡完成之事,首先為重譯台語新約聖經,並於1914年完成。接著成為英國長老教會議長,和長榮中學之董事長。於1913年至1923這十年間,由上海商務印書館帶為出版增補版《廈英大辭典》。1935年10月5日以86歲高齡安息,有1300多人送殯。

2003 年台南市政府將第 18 號公園,命名為巴克禮紀念公園,以表彰他對台灣的貢獻。

#巴克禮
#1849年11月21日
#宣教

本篇發表於 歷史上的今天。將永久鏈結加入書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