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今天:吳濁流逝世紀念日

1007

濁流(1900年6月28日-1976年10月7日),本名吳建田,被譽為「鐵血詩人」。是一位生於台灣新竹新埔的詩人、小說家及記者,以《#亞細亞的孤兒》等長篇小說聞名,是客家文學著名作家。

吳濁流是台灣近代文學史的代表性人物,他的一生可說是「鐵和血淚鑄成的」。他讓刊物《臺灣文藝》在戰後復活,將一生所有的心血與財富,都奉獻於台灣文學的播種上,更設立了吳濁流文學獎。

▌早年生涯

1900年(明治三十三年),#吳濁流 出生於新埔的地方望族,家族成員曾有過抗日歷史,日軍多次想逮捕而不成,憤怒之下吳家本宅被焚毀。因此,吳濁流從小就從祖父口中聽聞日本政府以討伐土匪的名義,大肆屠殺台灣人的事蹟。

吳濁流在小學上體育課時,曾經有位身體虛弱的同學因立正姿勢不佳,被老師責打後暈倒,結果引起大家的憤慨,他便決定和同學一起罷課以示抗議。

不過,吳濁流自認個性也有怯懦的一面。有一回,他到鄰居家玩,不幸被其他小孩打到流鼻血,他當時沒有抵抗,也沒有開口喊痛,回家後默默地止血,沒有選擇和家人訴苦。

吳濁流認為,正因為有些事情他選擇隱忍,自己才得以在威權體制下生存。雖然他一生對許多事情都抱持著不平與不滿,但吳濁流很少實際付諸激烈的反抗行動。

▌改變一生的教育論文

1916年(大正五年),吳濁流從新埔公學校畢業,他去報考了公費的臺灣總督府國語學校師範部,成為三個街庄中唯一成功錄取的學子。

吳濁流在學期間目睹了許多台灣人與日本人不同之處,遇過日本商人對台灣人罵「清國奴」引起學生公憤,圍毆該日本人。他沒有將所有心力放於課業,僅仰賴優異的數理成績讓自己免於留級,而是待在圖書館,將大多數時間用於涉獵課外知識。

1920年(大正九年)3月,吳濁流從師範學校畢業後,至新埔公學校照門分教場任教。由於第一次世界大戰而引起民族自決的風潮,當時台灣的知識份子們也熱血沸騰起來,吳濁流在閱讀於東京發刊的《臺灣青年》雜誌後,產生很大的共鳴。

吳濁流後來參加新竹州教育科舉辦的教育論文比賽,發表了一篇〈論學校教育與自治〉的文章,被日本政府認為思想偏激,不僅被警察監視,還被遷調數次。

▌文學創作之路

吳濁流的祖父吳芳信是漢詩詩人,他幼年也曾受私塾漢學教育,因此相當喜愛漢詩,曾參加苗栗詩社、大新吟社,並多次在《#臺灣文藝》提倡漢詩。直到37歲時,在五湖公學校服務的他,認識了同事袖川紀衣,才開始創作小說。

吳濁流的第一篇小說《水月》,描寫台灣學子在日本統治之下,雖然想要上進,卻終歸無效的命運。當時小說被袖川投稿至《臺灣新文學》雜誌並獲刊登,開啟了他的小說創作之路。

吳濁流看不慣日籍的督學公然欺侮台灣籍教員,於是憤而離開服務二十年的教育界,並在1941年前往中國南京,擔任《大陸新報》記者。身為台灣人的吳濁流,夾在中國人與日本人之間,待了一年多後,便於1942年3月返回台灣。

吳濁流的日文長篇小說《胡志明》(原名《胡太明》,後易名《亞細亞的孤兒》)中,記錄了自己在台灣、日本和中國親眼所見的社會經歷,反映出日本時代的台灣人遭受的歧視,也呈現出殖民統治下的認同問題,是台灣文學史上第一部探索台灣人歷史命運的著作。

▌為台灣歷史證言

吳濁流陸續擔任過《臺灣日日新報》、《臺灣新報》、《臺灣新生報》日文版及《民報》的記者,並完成許多重要的作品,如《黎明前的臺灣》、《無花果》、《臺灣連翹》等,不僅將二二八事件書寫進文本,為台灣歷史證言,更以採訪到的內幕秘辛為本,描繪諸多政治亂象。

其中,《臺灣連翹》因涉及太多敏感話題,在吳濁流過世20年後才得以發表,而〈泥濘〉、〈陳大人〉、〈波茨坦科長〉等作品,則是描述漢奸、買辦等人物對台灣所造成的傷害。

吳濁流終其一生為臺灣文學奉獻心力,1964年,以65歲高齡獨資創辦《臺灣文藝》雜誌社,歷時十二年半,期間從編輯到寄送刊物,一人身兼數職。

《臺灣文藝》培養出許多傑出的鄉土文學作家,如陳映真、黃春明、王禎和、王拓和楊青矗等人,開啟戰後文學的時代,可說是台灣文學的精神堡壘。

▌用退休金設立「吳濁流文學獎」

1965年,吳濁流創設「臺灣文學獎」提攜後進,1969年更捐出退休金和家用結餘約十萬元,成立「吳濁流文學獎基金會」,支持台灣文學開枝散葉,在台灣是以私人名義設立文學獎的第一人。

1976年,吳濁流籌設台灣文藝資料館,已年邁的他依然心繫著台灣這片土地,可惜最後因感染風寒併發多種病症,未能見到畢生心血所在付諸實踐,於同年10月7日病逝,享壽77歲。

吳濁流「硬頸」的個性,使他被人們譽為「鐵血詩人」,是台灣文學史上最有力的歷史見證人。他的著作與眼光更是走在時代的前端,深深扎根於土地,為台灣的精神文化留下珍貴的資產。

#歷史上的今天 #10月7日

本篇發表於 歷史上的今天。將永久鏈結加入書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