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構黨國史觀,以在地化、國際化視野重新認識台灣歷史的桂冠史學家。
曹永和(1920年10月27日-2014年9月12日),出生於日本殖民時期台北士林地區,曹家是當地望族,家中人才輩出,曹永和的祖父、父親及多位長輩都是擔任教職的知名文人,堪稱是書香世家。
身為長子的曹永和,求學過程自然備受長輩期待。然而,曹永和的考試升學之路並不順遂,1939年自臺北州立臺北第二中學校(今臺北市立成功高中)畢業之後,未能依循當時台灣精英學子升學之路,進入大學進修深造。
面對來自家中長輩的壓力,以及升學失利帶來的挫折,曹永和一頭埋入當時台灣總督府圖書館的浩瀚書海之中,透過廣泛閱讀文史書籍尋求慰藉。曹永和也積極與志同道合的朋友往來,在1940年參與「士林協志會」,成員一起討論、讀書、辦理演講及文化展。
二次大戰末期,曹永和幸運逃過戰火,戰後在妻子張若華支持下,工作之餘持續自修學習。1947年,曹永和透過友人介紹,進入台灣大學圖書館工作,從此展開他與眾不同,靠著自修苦學而成的學術之路。
#自學研究成為史學界宗師
曹永和任職於台大圖書館期間,致力於整理、分類並編製目錄,埋首整理自「台北帝國大學」時期以來,館內珍藏收集的史料。為了解讀館內珍藏的大航海時代台灣相關歷史文件,曹永和長期苦心自學多國語言,通曉英語、日語、法語、德語、西班牙語、葡萄牙語、拉丁語及臺灣荷蘭統治時期所使用「近代荷蘭語」(early modern Dutch)。
許多破舊的外文圖書、歷史文件資料,經歷時代動盪,學校改制,原本被遺忘堆積於書庫之中,經由曹永和帶領同仁多年努力,重新歸類上架,讓史料有機會重見天日,重新被解讀研究。
曹永和在工作之餘,開始發表台灣史研究論文。1960年,曹永和將自己的論文寄給日本的台灣史研究權威,東京大學岩生成一教授,受到高度賞識。在岩生鼓勵與幫助之下,曹永和申請獎學金赴日本進修。
這段日本經歷大幅提興曹永和的學術專業與研究視野,與日本的台灣史研究學者互動交流,也為曹永和奠定台灣史研究方法論基礎,大幅借鏡西方史學界「#年鑑學派(École des Annales)」,深受史學大師布勞岱爾(Fernand Braudel)著作的啟發,從此走出有別於當時學術主流的台灣史研究之路。
1985年,曹永和自台大圖書館退休後,獲台大歷史系聘為兼任教授,以畢生研究成果開授台灣史課程,培養新生代的台灣史研究人才,是台灣走向民主化之後,台灣史教育的重要奠基者。
#提出台灣島史觀
國民黨政權為了強調台灣與中國的連結關係,灌輸基於大中國本位主義的畸形台灣史,不僅貶低、忽視原住民族在台灣歷史的重要性,內容著重於明、清帝國對台灣的統治,更刻意淡化台灣位於東亞國際航道上,自史前時代以來,便是多元文化匯集交流之地的歷史事實,形同將台灣史貶低為中國地方史。
曹永和認為,過往台灣史學研究過度著重漢人觀點與政治變遷,將台灣置入中國歷史脈絡之下,忽略「臺灣島本身即是一個獨立的歷史舞台」。有鑑於此,曹永和主張歷史應該跟土地有所結合,進而提出「 #台灣島史觀」概念,強調「以生息於這座島嶼上的人民為主體」,重視海島台灣的地理特性,建構具備 #結構性(structural)、#總體性(total)、#全球性(global)的台灣史。
自1980年代開始,曹永和率先提倡「台灣島史觀」,以立足於當代史學方法論的海洋史觀點,解構以往國民黨所提倡的,以帝國霸權視野為基礎的傳統史學研究,堪稱學術上的典範轉移,對於台灣史研究發展帶來深遠影響。
1998年,曹永和,以78歲之齡,當選中央研究院院士。他對台灣史研究的傑出貢獻也廣受國際肯定,曾榮獲荷蘭國王碧翠斯(Beatrix Wilhelmina Armgard)頒授奧倫治-拿騷勳章(Order of Orange-Nassau)、日本旭日中綬章。
#2014年9月12日
#曹永和 #台灣島史觀
-
最新訊息
- 歷史上的今天:日軍對雲林大屠殺 2024-06-20
- 歷史上的今天:蓬萊島雜誌社事件 2024-06-19
- 歷史上的今天:UFAI全美台灣獨立聯盟成立日 2024-06-18
- 歷史上的今天:國道五號與雪山隧道正式通車 2024-06-16
- 歷史上的今天:四萬換一塊 2024-0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