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今天:外獨會成立

220823

外省人,一定不認同台獨運動?

#生於斯長於斯的情感認同

1990年代,台灣進入民主改革黃金期,1991年廢除惡名昭彰的《懲治叛亂條例》、《戡亂時期檢肅匪諜條例》;1992年刑法第100條修正,刪除「思想犯」、「意圖叛亂」罪名,原本遭國民黨政權追殺鎮壓的台獨運動,不再是政治禁忌,民進黨制定台獨黨綱,許多海外獨派組織紛紛返回台灣發展。

台獨運動發展淵遠流長,最早可追溯自日本殖民時期。1945年以後隨國民黨來台的中國各省人士,原本大多服膺於國民黨政權鼓吹的「反攻大陸」、「三民主義統一中國」政治宣傳,然而,在台灣居住、生活時間越長,外省族群也逐漸產生對台灣這塊土地的認同感。

早在1970年代初期,雷震、傅正倡議「#中華台灣民主國」,是在台外省人主張自由民主立國之先河。1988年獨裁者蔣經國死亡,隔年中國爆發八九民運與六四天安門事件,中華民國、中華人民共和國接連發生政治巨變,許多外省人士對「中國」未來發展感到幻滅,開始思索其他出路,其中又以在台灣出生或成長的「外省第二代」子弟最為明顯。

#外省人成立的台獨組織

1992年,海外外省籍人士黃秀華、段震宇、郭樹人在美國洛杉磯宣布成立「台灣外省子弟台灣獨立支援會(The First Generation Taiwanese For Taiwan Independence)」以台灣在地認同、族群和諧平等為主要理念,訴求解除海外黑名單,救援台灣政治犯。

同年8月23日,在台灣的外省子弟廖中山、陳師孟、張忠棟、林向愷等人,與在美國的FGTTI,合計72位外省人士,基於「在台灣獨立建國的行列裡,外省人不該缺席」的想法,共同發起成立「 #外省人台灣獨立促進會(Goa-Seng-Lang Association For Taiwan Independence),簡稱 #外獨會(FGTTI)。」由 #廖中山 教授擔任第一任會長。

外獨會吸引當時年輕、富有改革理念的的外省第二代加入,1990年野百合學運世代的段宜康、鍾佳濱、田欣、周威佑及馬永成,都是外獨會公開成員。

#走入體制內

「外獨會」成立之後,積極走入眷村宣講,向老一輩外省人傳達有別於國民黨的台灣國家認同;除此之外也迎合時代潮流,透過電台節目與設立網站傳播「認同台灣,別無祖國」的理念。

作為倡議型團體,外獨會多次向主管機關申請設立登記,卻因當時《人民團體法》第二條「不得主張分裂國土」的限制,遭內政部及馬英九執政的台北市政府駁回,無法成為「合法」團體。

由於外獨會許多成員後來積極參加民進黨運作,2000年民進黨執政後,多位成員進入體制內擔任要職,外獨會逐漸停止公開活動。2008年人權團體法修正刪除第2條,外獨會也未再提出設立申請。

作為台灣邁向民主化後,第一個由外省人成立的台獨運動團體,外獨會雖然已經沉寂,但在各種不同議題、組織上,可以看到這些外獨會成員努力的身影,但是正如廖中山教授所言:

「在台灣島上之所有住民不分背景早已是血濃於水、命運與共,各族應攜手合作為永世後代共建揚棄中國封建思想文化之新海洋國家。」

外省、本省、原住民、新住民,無論是什麼族群,什麼時候來到台灣,只要認同台灣,愛護疼惜台灣土地,大家都是台灣人!

#1992年8月23日
#外省人台灣獨立促進會 #外獨會
#台獨運動

本篇發表於 歷史上的今天。將永久鏈結加入書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