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今天:台灣民主國成立

0525

#台灣民主國 的 #藍地黃虎旗,想必台灣人十分熟悉,也知道台灣民主國是台灣史上第一個共和制政權;然而,台灣民主國正式成立、到總統棄城逃亡,只有僅僅 11 天,五個月後亦大勢已去,重要官員皆逃往中國。

曇花一現的台灣民主國,究竟是獨立主張的首次啼聲,還是政治盤算的謀策?現代的主張台灣獨立者,是否可將台灣民主國視為獨立建國的藍圖?

1895 年 05 月 25 日,號稱「亞洲第一個民主共和國」的台灣民主國成立了。


▍台灣澎湖割讓予日本前後的社會動盪

1895 年 04 月,中日甲午戰爭結束,清朝廷大敗,雙方簽署〈馬關條約〉,台灣島及澎湖群島割讓予日本。

早在條約簽署前,日本要求割讓台灣的消息,從洋行、外國商人的口耳相傳,傳到了台灣人的耳裡。台灣人驚愕不已,憤恨難平,不明白為什麼明明戰爭發生在中國北方,卻要割讓南方的台灣與澎湖?仕紳們要求時任台灣巡撫的 #唐景崧 向清廷證實此消息,清廷卻避而不答。

遲至條約簽署的兩天後,清廷才正式向台灣住民通知割讓的事情。這個來自總理衙門的電報,沒有任何皇帝的諭旨,甚至出現「交割時須極力保護(領土授受委員)……,並諭百姓切勿滋生事端」的字眼。戰時對百姓予取予求,戰後割讓對百姓卻沒有任何慰問,還告訴百姓不要反抗、要保護敵人 —— 條約讓「日本領有台灣」之事,在國際法與事務手續皆有了依據,卻完全無法使台灣人信服,台灣人悲憤不已。

全台各地的仕紳,因此紛紛開始呼籲唐景崧留在台灣。他們擔心,要是唐景崧等人離開台灣,將會降低台灣此時此刻對於日軍的防備,盜賊也會趁火打劫,造成台灣社會治安紊亂。原本已經打算秘密離台的唐景崧,其實已經開始將私人財產送往中國,但是在擔心自己生命與財產安全的狀況下,只好強迫被留下。

仕紳們透過唐景崧,電報奏請清廷表達反對割讓的立場數次;也向英國、法國等外國懇託出面阻止割台,卻也沒有獲得幫助。反對割讓台灣的仕紳,此時對情勢轉變已經深感絕望。

孤立無援的台灣人,因此決定要台灣獨立,以「台灣自主」為名號持續抗日。05 月 15 日,時任團練督辦 #丘逢甲 率領台灣仕紳與唐景崧會談,會談後發布〈台民布告〉,表明「台民獨立」的意圖。仕紳們對總理衙門、北洋大臣,南洋大臣、全台官憲等官職發送電報,宣布創建獨立國 ——「伏查台灣為朝廷棄地,百姓無依,惟有死守,據為島國,遙戴皇靈,為南洋屏蔽」。

05 月 23 日,〈台灣民主國獨立宣言〉發布,說明推舉唐景崧擔任首任總統,隔日將獨立宣言與英譯版本送往在台灣的各國領事館,並於 25 日舉辦獨立儀式。

台灣民主國於是成立,藍地黃虎旗首次在其首都台北飄揚。


▍台灣民主國的政治體制

因為成立倉促,因此台灣民主國的制度並未非常完備;但是從台灣民主國的政治體制,即可看出台灣民主國並非主張獨立、而是心懷清朝的端倪:

台灣民主國以「永清」為新年號(「永遠服膺於清國」之象徵),以光緒二十一年(1895 年)為永清元年,並制定「藍地黃虎旗」為國旗(因為清朝使用龍旗,不可冒犯龍威而選擇「龍兄虎弟」之虎)。台北為首都,台灣省巡撫衙門為總理衙門。

雖然諸多史料文獻記載台灣民主國定有憲法,但是似乎並沒有找到實際上的憲法文件。

較為核心的官職人員有:總統唐景崧、義勇軍統領丘逢甲(他究竟是否是副總統仍未定論)、內務部長俞明震、國防部長李秉瑞、南部守備大將軍劉永福、國會議長林維源等。


▍臺灣民主國的覆亡

台灣民主國獨立儀式的四天後,也就是 05 月 29 日,日軍來了。

日軍從台灣東北端的澳底(今新北市貢寮區)登陸,並在瑞芳遇到了首波抵抗。經過激烈卻短暫的攻防戰,日軍持續朝著基隆前進,幾天後便攻陷基隆。

此時的台灣民主國官員,完全慌了手腳。總統唐景崧、內務大臣俞明震、軍務督辦李秉瑞、外務督辦陳季同等核心人物,偷偷乘上駛往中國的船,溜之大吉。

時為 06 月 04 日,台灣民主國僅成立 11 天。

得知總統逃亡的士兵,放火燒了總理衙門,強盜以及擔心自己薪餉無著落的士兵,開始掠奪總理衙門財產、搶劫民房,台北城亂象慘不忍睹。萬華,大稻埕的仕紳聚集討論下一步,卻苦無對策,為了維持治安,不得已只好迎接日軍進城,推派商行僱員 #辜顯榮 承擔此任。

在當地仕紳的協助下,日軍並未流血就進入台北城,而後佔領軍事據點淡水,迎接日治時期首位台灣總督 #樺山資紀 進城,06 月 17 日舉辦始政典禮。

台灣民主國的其他成員,在唐景崧潛逃回廈門之後,也陸陸續續內渡回中國,只剩在南部駐守的劉永福接任第二任總統,獨立撐著殘局,在五個月後日軍佔領台南城前也逃離台南,台灣民主國正式解體。

回顧歷史,從台灣民主國的制度制定、主要成員的行為,到僅僅 11 天即滅亡的光景,其實不難發現:當時成立台灣民主國的初衷,並非基於成立民主的追求,而是單純為了抵抗日本佔領:

◤〈台灣民主國獨立宣言〉

照得日本欺凌中國,索台灣一島,台民兩次電奏,勢難挽回。知倭奴不日即將攻入。

吾等如甘受,則吾土吾鄉歸夷狄所有。如不甘受,防備不足故,斷難長期持續。屢與列強折衝,無人肯援,台民惟有自主。台民願人人戰死而失台,決不願拱手而讓台。台民公議自立為民主之國。決定國務由公民公選官吏營運。為達此計畫且抵抗倭奴侵略,新政府機構中樞必須有人主持,確保鄉里和平。⋯⋯◢

換言之,台灣民主國,其目的並非為了「台灣」,而是為了抵抗日本接收;雖信奉民主並表明國務由公民公選官吏營運,但是因為歷史短暫而「民主」並未實現;亦非受到國際承認的「國家」。

雖然共和體制與「民主」為建國之名,已經出現在台灣島上,台灣民主國之於台灣歷史也有其代表意義,但是由於戰敗條約、國際局勢與軍隊量能等現實問題,台灣民主國終究沒有成為一個能夠治理台灣的主權政府。仍要等到一些時間後,屬於台灣人追求民主的運動才真正開始。


參考資料:黃昭堂著,《”台灣民主國”研究:台灣獨立運動史的一斷章》,2005 出版
本文撰寫:新台灣和平基金會專員 陳思妤


#歷史上的今天 #台灣民主國 #唐景崧 #丘逢甲 #劉永福

本篇發表於 歷史上的今天。將永久鏈結加入書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