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今天:音樂家蕭泰然逝世紀念日

220224

你知道蕭泰然?他被譽為「台灣拉赫曼尼諾夫」,為什麼?

#家學淵源音樂薰陶

蕭泰然先生(1938年1月1日- 2015年2月24日),出生於日治時期台灣高雄州鳳山廳虔誠的長老教會家庭,父親蕭瑞安先生為留日齒科醫師,母親蕭林雪雲女士是留日鋼琴家。蕭泰然先生從小受母親薰陶,接觸教會音樂及西洋古典樂曲,學生時代便在各種演出場合展現音樂天分。

蕭泰然先生高中就讀於台南長榮中學,原本父親期待他能繼承衣缽,往醫學領域發展,幸好校長戴明福先生深知他的志向,出面說服蕭父同意,讓年輕的蕭泰然得以專注於音樂之路。

高中畢業後,蕭泰然考入台灣省立師範學院音樂專修科(今師大音樂系前身),主修鋼琴演奏,在戰後台灣最早一批留學歐美的音樂家指導下嘗試作曲,也曾經到日本武藏野音樂大學深造。

1967年,蕭泰然先生返鄉從事鋼琴教學,任教於高雄文藻女子外語專校、高雄女師與台南神學院等校,授課之餘也積極投入音樂創作,1975年在臺北中山堂舉行「蕭泰然樂展」。

#台灣的拉赫曼尼諾夫

1977年蕭泰然先生因家庭因素前往美國依親,從此長居海外。出於對家鄉的思念,開始著手整理台灣傳統民謠,改編成演奏曲。

海外自由空氣的薰陶,讓他對音樂創作有了更深沉的思考與體悟,從此開始以台灣民謠精神為主體性,融合西方音樂技巧(古典、浪漫、印象、現代等風格),孕育新世代台灣音樂作品。

諸如「望春風」、「台灣調」、「黃昏的故鄉」等我們耳熟能詳的台灣民謠,經蕭泰然先生之手,以樂器演奏的方式重新詮釋,同時也創作台語歌謠,如「出外人」,「嘸通嫌台灣」,與譽爲台灣國歌的「台灣翠青」。

威權統治時期強制推動「國語」政策,惡意貶低、排斥台語,許多經典台語民謠被認定是俗民音樂。蕭泰然先生等台灣音樂家努力將台灣民謠帶回音樂殿堂,重新肯認台灣民謠的作為民族音樂的重要性,蕭泰然先生也因此被譽為「台灣拉赫曼尼諾夫」、「台灣國民樂派第一人」等稱號。

#無畏政治迫害譜寫民族樂章

1980年,在歷經台美斷交、美麗島事件之後,台灣人仍在國民黨極權統治壓迫下,蕭泰然先生因為譜寫「出頭天進行曲」,鼓吹反抗獨裁統治,號召台灣獨立建國,而被國民黨政府列入海外黑名單無法返鄉,直到1995年才回台。

1994年忍受疾病煎熬完成紀念二二八抗暴事件的大型管弦樂曲「一九四七序曲」,並於隔年返回台灣,繼續以台灣人文、地理及歷史為主題創作樂曲,先後發表《台灣魂》、《傷痕之歌》、《玉山頌》、《啊~福爾摩沙-為殉難者的鎮魂曲》。

2009年,蕭泰然先生獲頒第8屆國家文藝獎,在得獎感言中提到:「感謝我們共同的母親—我們的故鄉、我們的祖國台灣。是她坎坷曲折的命運遭遇,才激發我無數創作的動機,是她豐富深厚的文化寶藏化成我作曲的泉源。」

#蕭泰然 #2015年2月24日

本篇發表於 歷史上的今天。將永久鏈結加入書籤。